中新社北京七月二十一日电 题:冷热并存,新一轮宏观调控“治热”也需“防冷”
中新社记者 赵建华
“治热也需防冷。过热领域是导致经济整体和局部过热的根源。政府需要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使之及时降温。过冷的领域则是政府希望其加速发展,以维持结构均衡发展的不足领域。如果在治理过热的过程中,不对其加以适当保护,这些需要优先发展的领域就很可能会受到‘无辜连坐’”。
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彭龙运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认为,新一轮经济“过热”具有明显的结构“过热”特征,“过冷”与“过热”并存。实施宏观调控时,应注意“治热”与“防冷”相结合、总量调控与结构调整结合,适当掌握调控力度和进度,保护民营经济的投资积极性。
他说,大量存在的“过冷”领域不容忽视。在钢铁、水泥和电力等原材料能源产业表现出极度“过热”症状的同时,另外一些行业或部门却并未相应热起来,甚至还有些“过冷”。
农业、中小企业、就业增长和一些服务行业,这些偏“冷”领域发展都有不足,是政府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需要关注的重点领域。无论短期宏观调控,还是考虑长期发展战略,都应给予鼓励,而不是限制其发展。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前一阶段采取的政策措施,效果已经开始显现。目前中国政府采取的货币政策,如控制信贷规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等,收紧的倾向明显。而且,某些货币政策的实施,事实上已部分达到了它的目的,控制了贷款的加速度增长。
与此同时,因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比较慢,会有一定的时滞性。在治理过热的时候还要注意,政策出台和见效的效果不能立杆见影。对于货币政策调控的效果,虽然二季度体现的还不是特别明显,但在三季度前期会表现得更为充分。“过热”行业的投资增速已经开始回落,货币供给不仅止住了递增趋势,增速已有所放缓。彭龙运认为,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这些政策的效果会更加明显。
为了尽快实现经济降温的目标,政府在运用经济措施的同时,也会使用行政管理手段。有时由于经济政策的时滞较长,政府往往更喜欢使用行政手段。然而,在市场机制已经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条件下,过多使用行政措施,可能会伤害民营经济的积极性。
由于中国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还不长,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还不够完善,受到金融和行政管理等多方面的限制。在治理“过热”时,如果过多使用行政手段,民营经济往往更容易受到伤害。民营经济的投资热情一旦被打压下去,重新建立信心和热情不仅政策难度大,而且时滞长。
彭龙运表示,今后中国应建立一个“治冷”有功的激励机制。要防热治冷,政府要从“增长优先”思路中跳出来,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科学发展观。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要把“防热”与“治冷”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推进体制改革,使经济增量更多的来自那些急需发展的领域,中国经济近期就能够在实现软着陆的同时,还能避免通缩和萧条,达到均衡可持续的长期增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