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14日电 几天前北京暴雨端出城建反思;前天的上海暴雨,则充分暴露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无效性。前者大,后者小,引发的灾情却同样严重。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今日刊载评论称,城市防灾应变体系中,政府的构建至关重要,但是,仅有政府部门的参与不够,公众共同参与才能最大限度地防灾减灾。
文章称,事后看,损失严重,有雨大、风急、来势突然等客观天气因素,也有城市防灾能力有待改善的原因,但是,市民的普遍“不知情”,毫无防备,无疑抬高了灾情级别,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高昂代价。
城市的防灾应变体系中,政府的构建至关重要,但是,仅有政府部门的参与,绝对不够。说到底,防灾应变最为核心的内容,是对人的生命与财产进行最大可能的减损,公众是这个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防灾意识的增强,有助于自我保护,共同防灾减灾。
文章指出,上海气象台除了及时向有关职能部门发布了预警传真,而且,还根据《上海市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发布试行规定》,先后两次通过电视、广播向市民发布。问题在于,此时此刻能够通过电视、广播渠道及时接受信息的人群,实在少得可怜,这使得政府的两次发布,便多了些“只管我发布不管你知道”的“自说自话”。
文章认为,在建设城市防灾应变体系时,信息传播的机制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必须确保信息传导的及时性与有效性。(吴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