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认为无病呻吟的文字会让他们如痴如醉?为什么我们看来平淡无奇的故事会令他们泪流满面?70万册的年销量让我们不能无视它的存在。”这是中央电视台2004年春天为自己的一档专题访谈节目做的宣传语,这档节目的主角,是以《幻城》一书风靡一时的郭敬明,而二月,又一个消息传来:北京的“80”后青春文学写手春树,在《时代周刊》“亚洲版”上,光荣地成为了“封面人物”。
其他还有什么各种“青春文学大赛”、春风文艺出版社的“青春布老虎丛书”在今年6月“铺天盖地”而来等等。至此,如果说所谓“青春文学”、低龄化写作还只是出版商的造势炒作,就有点睁着眼睛说胡话了。不管你怎么看,青春文学已经借着风起云涌的出版之势,成为这两年文学创作的一个热点。
不过,热是很热,但我们的青春文学到底是一些什么样的货色,倒是很值得探讨。我们都知道,青春期是一个人一生最为特别的阶段,人的一生里,有很多的事情会在这个时期发生,也会有很多的想法在这个时期完成最初的模型。而且这个时期还有一个特殊的生理现象,脸上会有“青春痘”“风起云涌”,而且这些“青春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消失无踪。我的想法就是,青春文学是不是可以称之为“青春痘文学”?
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这两者之间实在是太相像,有着无法回避的共生因果关系。无论是最早打起青春文学大旗的另类少年韩寒,还是以描述“青春的疼痛”为招牌的春树,他们涉足文坛之初,除了搞噱头的部分外,还在“文学”着,韩寒就曾经“大言不惭”地批判很多成名作家,忘记了文学最基本的元素:文字,表达他所代表的青春群体,对文学创作界的不满。但随着青春文学成为一股出版潮流,成为很多出版社的年度效益重点;随着大量的不管内容青春不青春,但都打着青春文学旗号的图书的出版,青春文学似乎有些变味了。
就像我上面引用的那篇文章里说的,你就把你日常生活的种种,用文字记录下来,你就成了青春文学作家,换句话说,就像你脸上长了青春痘之事,你就记录下来好了,然后就有出版商给你出版,你就是青春文学作家了。至于文学是什么,好像没什么关系,我们几乎可以这样说:你会写作文吗?会的话,那么你就可以成为青春文学作家。这话有点损,但基本上是事实。
作家贾平凹在一次做青春文学大赛评委时就指出,大量作品一看就是受某种文风的影响,比如韩寒的作品如今已走向模式化。
有数据显示,相对于整个文学图书市场,青春文学图书品种不多,占不到2%,但在近几年里其品种有显著的增长,从1999年的500多种到2003年将近1200种,年动销品种增长了一倍以上。在近几年整个文学图书动销品种连年增长的大背景下,青春文学在其中的动销品种比重仍显示出逐年增长形势。别的不说,销售就意味着效益,这个数据的另类解读可以是这样的:你会长青春痘吗?那你是不是懂文学就没有什么关系了。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斗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