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9日电 香港大公报的报道说,私家侦探作为一个行业在中国存在了十一年,却一直没有获得一个合法的地位。业内人士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针对私家侦探业早日制订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规范这个行业的成长。
行走在边缘
据悉,“首届中国私人侦探论坛暨成立中国私人侦探协会(筹备会)”计划此前在沈阳临开幕之际被突然叫停。沈阳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就此接受采访时表示,日前对论坛活动的叫停,是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三十五条中对于社团活动的规定而进行的,并不涉及其它原因。他说,如果有关团体按照规定进行登记,那么民政部门就不会干涉。
报道认为,这样一个宽松的说法,或许显示出,政府并不绝然排斥私家侦探这一行业取得合法地位。
报道说,据中国侦探网的数据,中国每年的经济合同履约率不足三成,每年因逃避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千八亿元,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损失约五十五亿元,产品质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直接损失至少有二千亿元。而很多债务追索、产品质量调查都需要企业来承担,这造成企业对有一定专业知识的调查人员的大量需求。另外,“私家侦探”更多的是吃隐私这碗饭,其中最大的一宗业务就是帮助妇女侦查“第三者”。可以说,“私家侦探”行业的存在,是因为有庞大的市场需求。
如今的许多私家侦探都是在法律的边缘行走、在夹缝中生存,造成了这个行业极不规范、良莠不齐、问题重重。这引起了业内和法律界人士的高度重视。“私人侦探的存在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的争论,近年来始终没有间断。
利弊之争
对私家侦探行业,社会上一向有争议,有人认为,私家侦探的弊端在于“获取证据手段易违法,证据的证明力不好确定;容易侵犯隐私权;缺乏相应的配套法律措施,不易对其管理和规范。
另一方面,也有人指出,看待一个行业,首先应当看这个行业是不是符合社会需求,对社会发展是否有益。至于私家侦探行业从业者素质难以保证、委托人目的难以确认、工作方式、收费标准、管理等方面难以规范等问题,都是由于这一行业处于地下、半地下状态形成的。惟有实体合法,程序才能真正规范。另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证据的采用进一步放宽,这样也为私家侦探的生存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报道说,大多数法律专家和业内从业者都认为,对于私家侦探这一“行业”,“捂”是捂不住的。以前采用的管理方法是“堵”,但又堵得不彻底,取缔一批,又出现更大的一批。那么,为什么不能给私家侦探一个“名分”?事实上,对于这一问题,法律界人士的说法仍是针锋相对。专家在争论,但争论似乎暂时仍难有结果,而民间调查业存在的问题随着这个半地下行业的壮大却越来越突出地反映出来,到了政府有关部门必须正视的程度。(郭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