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诗歌万里行在伟大诗人屈原的故乡秭归县举行启动仪式。中国诗歌学会希望借此活动培育5个诗歌基地、1000个诗社、10000名诗人。(《新快报》7月2日)
在诗歌式微的今天,如此雄心壮志自然值得赞赏。但“诗人制造计划”总让我想起建多少幢别墅,或者生产出多少个鸡蛋———恕我不敬。
因为诗人总是有诗人的浪漫,而我辈是“夏虫”,也就“不足于语冰”了。所以,我收起不敬,宁愿相信,以诗歌学会的“牛气”,培育万名诗人应该不难。甚至,我认为他们应该提出更宏大的计划:比如说,培育万名当代李白,或者干脆就培育当代屈原。
由培育诗人计划,我想起了前些年搞的“创造多少所一流大学”的什么工程,总觉得这事有些滑稽,尽管工程搞得红红火火,成绩斐然。我们太习惯于用做工程的思维来发展文化、培育人文。先前是当官的喜欢这么做,现在中国诗歌学会算是有样学样,跑步跟上潮流了。
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说中国人向来不习惯于数字化管理,但此处我分明看到有人对数字如此的痴迷。而且有了些气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如前所述,我并无意否定诗人制造计划实现的可能性。以中华之大,遑论万名,就是十万人都可以制造出来;即便现在有困难,不久的将来也能制造出来,最不济也可封或者自封嘛。
我的意思是说,数量的创造绝不在话下。但如果虑及质量如何的话,我想,诗歌学会确实应该从浪漫主义回归现实世界。有些诗人可能就是500年才出一个的。更重要的是,诗人不是工艺品,不能以制造工艺品的思维来指导诗人制造。否则,世间大概多了赝品,少了精品。
人文创造自有人文的规律,文化发展自有文化发展的模式,工业品生产自有工业品的套路,GDP增长自然有GDP的方法。然而,我们总是太习惯于以类GDP增长目标的思维,来指导人文创造。
在倡导科学发展观的今天,这种思维不是落伍了吗?刚跟上潮流,又被潮流抛弃,可悲啊!(稿件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韩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