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七月八日电 题:如何缓解能源紧缺“瓶颈”
中新社记者贾全欣
缺电、缺油、缺煤,今年以来,此类信息见诸报端的频率不断升级,在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重要能源的紧缺正逐步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有专家认为,煤电油供需矛盾的加剧,不仅影响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带来了难以缓解的通货膨胀压力,而且加大了中国整体经济运行中业已存在的潜在风险。
由于电力供应不足,中国二十四个省区市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限电拉闸现象,在缺电严重的浙江、江苏,有些地区甚至必须停四供三。以往供电力保的北京市,也不得不在六千三百八十九家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中,实施轮班制,以适应缺电形势下的电力供应方案。
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去年中国石油消耗超过二点五亿吨,由于国内资源有限,进口石油九千万吨,中国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速保持在百分之六点左右,而同期石油产量年增长率仅为百分之一点五,随着国际油价的不断攀升,对中国经济产生的风险性不言而喻。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陶冬先前发表的中国经济报告,曾预言中国经济即将遭遇供给瓶颈。中国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魏杰也指出,中国经济虽然已上升为世界经济,但是很快就会受到资源边界的束缚,资源短缺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毫无疑问,这种局面对中国经济发展而言,是难以避免的严峻挑战。
为缓解供需矛盾,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一期工程目前全面铺开,四大储备基地——镇海、舟山、大连及黄岛已进入先期实施和准备阶段。据悉,第一批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计划投资一百多亿元人民币,预计二0一0年前建成。
除加紧兴建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外,国家能源局还将采取五大措施,来规避石油短缺的风险。一是组织探明国内石油储量,增加投入,提高国内石油产量;二是通过替代燃料和提高燃油经济型标准,来减少工业和民用机动车的耗油量;三是开发天然气资源,力争在五年内产量翻两番;四是鼓励企业走出去,利用境外资源;五是规范市场建设。
面对电力短缺,目前中国采取了错峰用电,跨区域供电等措施,试图用价格杠杆进行市场调节。同时还进行了引进电力资源的尝试,不久前,黑龙江正式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两座水电站输入电力,专门供黑河市经济合作区内的高耗能基础原材料工业使用。与此同时,中国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也正在抓紧煤电油的生产和供应。
专家则再度强调,要尽快改变高耗能的粗放经济增长模式,提供资源效率,以较小的资源能耗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实行多元化和多国化资源开发战略,增强中国有效使用使用世界资源和保护资源的能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