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8日电 随着中国民航总局今天正式将甘肃省内的兰州、敦煌、嘉峪关、庆阳四个机场移交甘肃省人民政府管理,国务院2002年规定的民航体制改革各项任务获圆满完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民航发展需要相适应、符合民航行业发展规律并与国际接轨的新型民航管理体制初步确立。中国民航报报道说,改革为民航行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两年来,改革的成效已逐步显现。
报道从六个方面总结了民航体制改革的成效。
一,安全综合保证水平明显提高。
改革后的民航总局、地区管理局和新成立的省(区、市)监管办加大了对航空公司、机场的监管力度,重点加强了对民航活动的现场监督检查,指导督促航空公司、机场严格遵守有关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三个航空运输集团公司统一安全标准,统一运行指挥,整合安全资源,巩固了安全保障基础。各省(区、市)政府也明确责任,加强了对移交机场的安全管理。截止目前,民航全行业已累计安全飞行超过400万运输飞行小时,创造了历史上最长的安全周期。
二,民航资源配置更趋合理,企业规模扩大,实力增强。
通过改革重组,航空运输和服务保障集团公司资源配置趋于合理,资产结构得到改善,降低了经营成本,壮大了企业规模,抗御风险的能力明显提高。2003年,在遭受“非典”的严重打击下,民航全行业安然渡过难关,今年以来更呈现迅猛发展势头。
三,民航企业结构得到优化,航空运输市场秩序趋于规范。
联合重组减少了市场主体,形成了以三个航空运输集团公司为主,包括海航、上航、深航等航空公司的运输市场主体结构,较为适应中国目前航空运输的发展和市场需要,有利于规范市场竞争行为,避免无序竞争、恶性竞争。
四,政府行业管理工作得到加强。改革后的民航总局、地区管理局、省(区、市)监管办作为政府行业管理机构,将民航企业、机场的国有资产管理职能交国资委和地方政府,专心致力于行使行业管理职能,创新行业管理理念,依法行政,健全行业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检查监督,为民航行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五,地方政府和社会投资民航的积极性进一步调动。
机场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后,加重了地方政府在机场建设投资和经营发展上的责任,有利于各省(区、市)政府把民航业发展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计划,统筹安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民航改革也为民营资本和外资投资航空公司、机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六,航空运输实现快速增长。
2002年,民航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165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8594万人、货邮运输量202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16.8%、14.2%、18.2%,2003年在遭受“非典”严重冲击下,三项指标仍比2002年增长3.6%、1.9%、8.4%。2004年1-5月,三项指标分别比2002年同期(2003年同期因“非典”不具可比性)增长38.9%、36.8%、38.6%,全行业收入588.6亿元,比2002年同期增长47.1%,全行业实现利润46.3亿元,比2002年同期增长576.6%。中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已排名世界第五位,成为令人瞩目的民航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