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七月七日电 题:中国货币政策面临更大回旋余地
中新社记者李鹏
二○○四年的日历翻开一半之际,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或许可以长舒一口气:他的美国同行宣布升息二十五个基点,美联储四年来的首次加息使周的货币政策有了更大的回旋余地。
美联储加息减轻了中国央行加息的压力。此前,考虑到人民币如果加息会进一步扩大其与美元之间的息差,从而刺激更多热钱涌入中国,使人民币承受更大的升值压力,中国央行在宏观调控时面临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的两难,加息因此成为央行万不得已时才会出的牌。
让周小川感到轻松一点的消息不仅来自外部,而且来自国内。在刚刚过去的六月份,随着五月份宏观经济数据的公布,发改委宣布中国宏观调控取得初步成效:一季度还居高不下的投资增速和物价上涨指数都出现了回落,降低了央行在进行货币政策抉择时的压力。
不过,就在宏观数据转好,市场对加息的预期开始降低之时,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六月份召开的二季度例会透露的信息却不同寻常:在谈及利率政策时,货币政策委员会过去一年来每次都会提到的一句话——“保持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基本稳定,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这一次却没有了前半句。
仅以此不足以说明央行短期内会加息,或许只能说央行的宏观调控政策将有更多的牌可出。央行的最终决定还有待观察今后几个月宏观指标的变动趋势,货币政策委员会也强调要“研究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组合进行预调和微调的最优策略”,并且在“加强总量调控的同时,要着力推进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和增长方式转变”。
对于中国央行来说,政策拿捏的分寸在于实现金融调控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从去年开始,为应对固定资产投资和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偏快等经济过热苗头,中国央行采取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收紧房地产信贷银根、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等一系列措施。在当时人们对经济是否过热还有争议的情况下,央行带有前瞻性的“试应手”虽然遭遇诘难,但为其后来的货币政策赢得了主动,避免了万不得已时开出猛药所带来的震荡。
进入二○○四年,尽管央行的货币政策表述仍然是“稳健”,实际上却是“偏紧”。中国央行已将今年货币供应量的预期调控目标定为增长百分之十七左右,比去年实际增长下降约两个百分点;而预期信贷规模比上年实际增长减少三千亿元,这些政策变化信号是六年来的首次。
当然,因为中国经济过热的起因并不完全是因为经济因素;因为此次宏观调控总的方针是“点刹”不是“急刹”;也因为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还不完善,央行在采取一连串收紧银根的政策措施后,其功效直到今年行政手段的宏观调控介入后才得以完全显现。
通过综合多种手段的宏观调控,中国经济目前有望摆脱“硬着陆”的陷阱。随之而来的,中国的货币政策也度过了最棘手的时期,央行的选择将更加自主,更加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