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媒体刊发的文章、播放的节目,都谈及了粟裕让司令的事,对这一段历史的记述有些出入,在此作些补充和说明。
粟裕让司令的事,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军内、党内、民间传为佳话,成为美谈,越传越广,越传越深入人心。开始,在华中,后来在华东,到后来,传遍全国,乃至全世界。有的写文章宣传,有的写诗词歌颂。都说他谦虚谨慎。我认为,在他身上是具备了这方面优秀品质的。然而,在让司令的问题上,他可不是为了谦虚谨慎。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粟裕曾对他的夫人楚青同志说过,我让司令不是为了谦虚谨慎,是为了作战指挥上的便利。粟裕认为,战争是要冒一定风险的,作为军事指挥员,战前一方面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打无把握之仗,另一方面,又不能过于谨慎,不敢用奇兵,打不了胜仗的。粟裕还说,有人说诸葛亮是军事家,我不这样认为,他只能算是一位政治谋略家。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即使按《三国演义》的描写,他主要打过两次胜仗,也就是两把火“火烧新野、火烧赤壁”。而后一把火还是周瑜烧的。六出祁山,当时,魏强蜀弱,而他采取正面推进造成了相持局面,不敢迂回,不敢包围,怎么能以弱胜强呢?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诸葛一生惟谨慎,他就是吃了过于谨慎的亏,不敢用奇兵,打了败仗。那么,粟裕作战指挥方面有什么不便利的问题存在吗?客观方面的因素是有的,这里谈两件事。
1、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合并的时候,粟裕对山东部队的情况不熟悉,对山东干部的情况不熟悉,山东的老资格又多,战役指挥中会不会遇到一些阻力,他是有想法的。在山东部队中就出现过不服从命令听指挥的问题。有这么一位纵队司令员,就是因为抗上,无组织、无纪律、不执行命令,仗就没有打好,造成部队很大伤亡。打济南战役前,曲阜会议上,毛主席来电报撤他的职,他痛哭流涕地检讨,要求给他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陈(毅)、饶(漱石)、粟(裕)、谭(震林)保了他,联名发电报给毛泽东,要求给他一个机会,毛泽东采纳了陈、饶、粟、谭的意见,才未撤他的职。这位纵队司令员的书面检讨,粟裕批了长期保存。以此作为铁证。
2、事实上,在粟裕的战役指挥中,也遇到了类似上述的情况。孟良崮战役前,粟裕给下面下令调整部队的部署时,某纵队司令员就显得不耐烦,就在电话里同粟裕讲价钱,说什么你们在上面只会动嘴皮子,不知道下面的苦楚。陈毅和谭震林在旁边下围棋,陈毅边下围棋,边关注粟裕同下面的通话,电话里听到对方说话声音很大,他感到情况不妙,马上就从粟裕手中接过电话机,同对方说:怎么?粟司令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我们是经过研究决定的,你们就不要再讲什么价钱了。经过陈毅电话上这么几句话一说,对方马上就不吭声了,发生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这就说明,华野不能没有陈老总,有陈老总在,事情就好办,都规规矩矩,老老实实,粟裕的战役指挥就会畅通无阻。
随着一个一个战役的不断胜利,粟裕的威望也就越来越高了,尽管如此,面对上述两种情况的出现,粟裕的思想顾虑还是有的。他不是怕谁不听他的指挥,有碍他面子上过不去,他是考虑到,战役指挥中要经常发生卡壳的事情,对战役胜利不利啊!没有丝毫个人打算啊!所以粟裕一而再,再而三的让司令完全是为了战役指挥上的便利。在粟裕看来有陈老总为他坐镇、压阵、撑腰,他什么顾虑也没有了。正因为如此,粟裕不愿意和陈毅分开。这里我举三个例子。
一九四七年的七月分兵,毛泽东要粟裕带六纵(王必成纵)去鲁西南,同已在鲁西南的陈(士渠)、唐(亮)部队会合,统一指挥这六个纵队。粟裕要和陈毅分开了,粟裕当即向毛主席发电报请求,他说:这六个纵队是华东的主力,必须有陈毅同志亲临指挥。中央同意了粟裕的请求,他是同陈毅一起去鲁西南的。粟裕为什么提出这个请求,就是为了战役指挥上的便利。正是因为有陈老总在,才有作战指挥上的便利,才打了一个沙土集战役的胜利。
一九四八年四月二十五日,粟裕随同陈毅同志到西柏坡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一、四、六三个纵队暂不下江南的问题。汇报结束后,毛主席对粟裕说,以后华野就由你来搞,陈毅同志要到中原去。粟裕立即请求说,陈毅同志无论如何不能离开华野,华野不能没有他。毛主席说:那边必须陈毅同志去。粟裕又请求说,如果陈毅同志必须去中原,华野也依然要由陈毅同志兼司令和政委的职务,当时毛主席同意了粟裕的请求。粟裕为什么又要这样说呢?还是为了作战指挥上的便利。
为了保证淮海战役的胜利,淮海战役发起前,粟裕于一九四八年十月三十一日电报中央军委建议:“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中央军委采纳了粟裕的意见,粟裕认为这就从组织领导上明确了两大野战军在一个战场上进行战役协同。粟裕主动提出陈、邓统一指挥还是为了指挥便利的问题。
上面的三个例子已经做了很明确的回答,大家就会理解到粟裕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让司令的本意了。陈毅资格老威望高,粟裕又会打仗,毛主席取他俩的长处,把他二人配在一起,绝妙。(来源:北京日报;作者:鞠开;作者曾任粟裕同志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