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媒体报道,现居江西乐安县、81岁的林长生,1937年从南京六合到市区淮海中路一家食品厂学徒。12月上旬侵华日军进攻南京,林长生目睹了一幕幕发生在身边的杀戮、抢掠、强暴。1987年林老开始整理资料,着手写书。他患有严重的白内障,借助放大镜完成了全书的写作,于1996年完成初稿。这本20万字的书稿,详尽描述了自己在南京大屠杀中的经历和所见所闻,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另一方面,以广泛搜集的多种资料,对田中正明在《南京大屠杀之虚构》中否认南京大屠杀的“理由”加以驳斥。乐安县政府支持他出书,无奈全县年财政收入才4000万元,南京大屠杀专著出版遭遇障碍。
日前记者了解到,在南京,为出版此类专著而需筹措资金者,有社科院的研究员、学校的老师、新闻界人士等。研究南京大屠杀的专著出书难问题有待解决。目前,记录幸存者证言的调研经费非常缺乏。健在的南京大屠杀的见证人和幸存者都年事已高,抢救性地记录他们的口述历史,对深化罪恶的南京大屠杀史的研究,对反对战争、呼吁和平、维护中日友好关系意义重大。
近年来,国内关于南京大屠杀史的研究取得不少进展,但比起境外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研究,许多方面尚存差距。中国不乏研究人才,但缺乏专项研究及出版资金。
现有途径之一是:向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规划部门提出申请。而这并不为一般百姓所知。即使有所了解,因为资金有限、其他重要课题较多、对研究者要求较高,普通百姓想获得这方面的资助也比较困难。
据了解,在一些国家,可申请的社会基金较多。美籍华人张纯如女士获得社会基金的资助后,在全世界寻访南京大屠杀历史见证人的亲属,收集见证人生前留下的史料,在美国用英文出版了专著《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成为一本久居销售榜首的畅销书,并在我国出版了中译本。
另据可靠消息,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争取到旅日爱国侨领的资助,设立了该项出版基金,并建立了管委会和评委会。该项基金面向社会接受申请,以资助出版南京大屠杀史的研究专著。这一专项基金为普通公众参与研究和出版开辟了一条通道。
该基金评委会的人士告诉记者,今年评审资助项目时,因资金短缺,不得不忍痛删除了两个项目。这一基金不仅每年资助的金额有限,而且可支付的年限也有限。今后怎么办?
现居天津的辽宁省教育史志编纂委员会齐红深给记者来信说:“在政府对社会科学研究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应该借鉴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比如,可以产业运作方式将研究成果向大众化产品转化,走出一条‘吸引社会资金进行史学研究的新路’。”
他说:“国外名牌企业设立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大众文化事业,是司空见惯的。这不仅是企业回报社会的一条途径,也是建立企业良好社会形象的最佳方式,往往比商业广告效果好得多。”
南京师大教授、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博士对记者说:“华侨在我们学校设立的基金确实需要有国内资金的投入,否则人们从内心深处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本应是国人、更确切地说是南京人自己努力做好的事,却由旅日华侨来支持,真是说不过去!”
在南京师大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专项基金的基础上,按齐红深先生的见解,吸引企业参与南京师大的这一基金,那就不是解决一个老人出书难的问题,而是为南京大屠杀史的研究开辟更大空间。提醒全世界记起“遗忘”的大屠杀,为研究南京大屠杀史、为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作出贡献。张教授还呼吁政府部门,在现有政策范围内,对企业的这类义举给予鼓励。
(来源:中国青年报,记者:戴袁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