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文/许纪霖
如今中国办大学的思维误区,可以说是三个字:高、大、全:建硕士点博士点层次越来越高;合并兼并,学校越搞越大;恨不得将所有的学科囊括齐全。高大全是有了,偏偏失去了大学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自己的风格
近两年来,各地的理工科大学,一窝蜂地出现了办文科的热潮。文学院、法学院、文法学院,如雨后春笋一般到处开花。这番“全民炼钢”的景象,让许多考文科的学生家长一头雾水,高考填报志愿前夕,我就接到好几个朋友的电话,向我咨询哪些学校的文科是最正宗的。
工科大学之所以大办文科,乃是冲着同一个目标的诱惑:成为一流的综合性大学。眼下各种各样的大学排行榜、教育管理部门考评大学的各项指标,以及社会的价值评价心理,似乎都是向综合性大学倾斜的。好像专科性大学不成体统,唯有文、法、工、商、理齐全,最好再加上医、农,这样的大学才摆得上台面。
这些理工科大学的校长们,皆是科技界精英,按照他们管理理工科的思路,发现办文科是一条多快好省的捷径:不需要大规模的试验室投资,只要高价挖几个国内稍有名气的教授过来,将旗帜撑起来,再开几个学术讨论会,出几本论文集,就大功告成了。江南一所名气很大的工科大学校长,甚至雄心勃勃地公开声称:要在四年之内,让其文科进入全国前五!
从零的突破,到全国第五,真的是弹指一挥间?按那所名牌学府校长的思路,人文社会科学看成是可以由钱和人堆出来的。他根本不知道,确切地说是不懂得:一个大学的文科是否一流,不是看一时之间引进了几位大腕,在权威刊物上发表了几篇论文,而是是否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学术梯队,拥有以博士点、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文科基地为核心的学术建制;更重要的是,在研究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其培养的学生在国内其他大学中占据学术要津。从这一意义而言,文科之成立,犹如十年树木。
一所大学是否适合发展文科,不仅取决于硬条件,还要有软环境配合,即所谓的人文氛围。这时一个学校的学术传统很重要。教育界公认,在理工科大学中办文科比较有前途的,当属清华大学。清华的优势不在其投入多,而是有其历史传统,在上个世纪前半叶,清华的文科,就与北大齐名,形成了著名的清华学派。清华只有一个,其他名校,名则名矣,可惜都缺了这层底子。匮乏传统的学校,一办起文科,就难免急功近利,恨不得一天建成罗马。
其实,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为什么要办文科?为什么一定要成为综合性大学?如今中国办大学的思维误区,可以说是三个字:高、大、全。所谓高,乃是层次越高越好,没有硕士点的要搞硕士点,有硕士点的要搞博士点,反而本科教育倒被轻轻地放在一边;其次是大,合并、兼并成风,学校越搞越大,总是想在规模上压倒别人;最后是全,学校恨不得囊括所有的学科,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高大全是有了,偏偏失去了大学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自己的风格。如今的中国大学,千校一面,只有量化指标下的排名,没有办学风格的分野。在教育管理部门严格的考评指标导引下,中国的大学越来越同质化,单面化。
而在美国,好的大学不一定是综合性大学,比如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至今还是理工为主,还只是学院不是大学呢,照样誉满全球,考生如云。即使是综合性大学,也决不追求高大全,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一直坚持纯粹的形而上风格,拒绝办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但它的大学排名,却总是保持前三。还有像斯沃斯摩尔、艾姆霍斯特、卫斯理这些中国人闻所未闻的文理学院,连研究生院都不屑办,一门心思营造优质的本科,每年考生的考分,照样不亚于哈佛、耶鲁。美国大学之所以世界一流,不是因为有一批高大全的综合性大学,而是有哈佛、麻省理工、普林斯顿、斯坦福和斯沃斯摩尔这些风格迥异的学校,它们之中,大部分学科门类不齐全,也不一定有文学院、法学院,然而各有各的个性,各有各的强项,它们以自己的看家本领吸引学生、拿诺贝尔奖,登上全美大学的排行榜。
全球化大趋势下,最可怕的不是落后,而是跑错方向,距离世界一流越来越远。大办文科背后所透露出来的高大全办学意识,是一条歧路、死路。同质化的大学,势必造成同质化的人才和同质化的个性。一个没有差异性的同质化国家和同质化国民,是最危险的。我们正在往这个方向飞奔而去,还自以为是奔向世界一流。
是停下来反思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