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连续十多家小盘股相继招股发行、首批“中小板”公司挂牌上市,中小企业板块推出后的市场新格局怎么样?
深圳证券信息公司金融工程数据库数据分析显示:
1.“中小盘”不仅仅只是盘小。首批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均为个人,发行后的持股率都不超过50%,不存在绝对控股。这就预示深圳市场将与上海市场出现明显的功能变化。深市:促使私人独资公司向公众公司转化;沪市:改制国有独资企业向公众公司转化。
2.中小券商显现成长契机。在上市保荐(主承销)商中,78%是中小券商,有的就是第一次主承销公司上市,这些公司少历史过失,有利于市场信心。
3.中小投资机构将与“中小盘”共成长。数据研究表明,与上海市场相比,可以得出“深市无大盘”的结论,从广义上说整个深圳市场就是一个中小盘市场。由于基金的结构特点和惯性思维模式,对于中小企业板块尙无从下手。这就使得在深市会出现一个奇观:中小企业+中小券商+中小投资机构=共同成长。
4.当前市场背景利于中小盘挂牌。根据深圳证券信息公司于2002年11月以来的预测报告的市场描述:中国股市(以深成指作为市场尺度)从2002年12月见底、2003年一季度走出低谷、4月进入熊牛转势期、10月见阶段性底部、于2004年元月牛市起动、至4月见阶段性顶部、在连续六个月的涨升之后进入三个月的回调期,已经走完了一个由熊市到牛市完整的周期。从七月份开始,中国证券市场将进入下一轮启动的准备期。“中小盘”在这一时期挂牌上市极为有利,这将很大程度上降低过度投机,有利于长远发展。
5.市场资金流向、成交分布和领先驱动股的变化说明深圳市场将进一步活跃。大型投资基金的投资战略只有一条:上海市场蓄水,深圳市场弄潮。
上述观点是基于以下市场背景得出的:
1、市场整体走势与市场强度
从覆盖深沪两市1000只股票的巨潮指数与市场强度的变化看,目前大盘已进入牛市启动后的第一次调整期。巨潮指数自4月初回落,调整幅度已达前期涨幅的2/3,调整空间较为充分。不过,强度指数仍在继续下降,逼近30日强弱分界线。巨潮指数与市场强度在2003年10月和2004年3月两次出现背离,随后大势都发生了转折。近期两者的变化值得密切关注,如果背离现象再度出现,则极可能意味着市场进入阶段性底部区域。
2、资金流量的近期变化
从资金流向看,5月份CFI指标接近下限值0,资金净流量达到-17亿,预计6月份CFI将继续逼近0,资金流出规模还会上升。CFI指标前期在极高位维持三个月(2003.12~2004.2),鉴于资金流出速度较流入快,在极低位维持时间应不会超过三个月,7月份资金回流可期。
3、成交分布反映的主力动向
根据反映主力动向的成交分布分析,自2003年10月至2004年2月,深市成交分布所属类别上升个股持续五个月超过类别下降个股,显示主力活动不断升温。3月以后类比下降个股数量超过上升个股,主力活动明显减少。5月份类别下降个股数量升至191只,而类别上升个股减少至34只,都创下了与2月份相对应的极值,这暗示主力活动的转折点即将出现。
4、投资者当前信心
投资者信心指数也有同样的信号。5月下旬机构投资者信心已有回升迹象,虽然随后受QDII传闻等因素影响,再度有所震荡,但大部分时间保持在50以上,整体信心仍然相对较强。更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机构信心与个人信心出现背离现象,机构信心回升而个人信心下降。从两市数据看,这也是转折点将出现的信号之一。
5、市场重心南移深圳
在中小企业板块因素影响下,市场重心正逐步南移深圳———这是热点演变的第一条主线。
以指数对比来看,自深证100发布以来至2004年1月,深证100和上证180指数的收益率曲线交错缠绕,两者表现基本持平,1月之后深证100收益曲线明显领先。
深成40与上证50的对比结果,同样是深市指数领先。由于深成指的编制方法偏重于个体公司质量,而上证50偏重于行业背景。这说明在中国经济复苏后,行业不再是证券市场关注的重点,下一阶段对个股未来的成长性预期将成为市场主流。
去年9月以来十大领先驱动股的市场分布显示,深市领先驱动股所占比例逐步加大。今年3月后期,深市领先驱动股数量首次超越沪市,并且长期保持一定数量优势。
(来源:证券时报,作者:深圳证券信息公司首席分析师毛迅、金融工程分析师杨成栋、金瑛、刘绚、周海东、张学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