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6月23日电 “马加爵被执行死刑”尽管是在6月17日,然而各新闻网站、门户网站有关这个专题报道的点击率至今仍居前列。21日由新华网、中国法院网、人民网联合推出的一周(6月14日-20日)13项法治热点新闻的标题,就是“马加爵被执行死刑”。
然而,对于马加爵被枪决而不是被注射执行死刑的事实和选择这一执行方式的背景,新华社和一些全国性法制类报纸却语焉不详。若没有另一些媒体的报道,公众也许很难知道这一令人瞩目的死刑犯的执行方式了。笔者认为,这反映出各地法院在死刑执行方式的文明化进程中,可能仍然面临巨大的社会观念障碍。
死刑执行方式的演变,从古代的炮烙、车裂、枭首、凌迟等,到近现代的枪决、药物注射,折射出社会文明的发展之路。1996年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将死刑执行方式由单一的枪决,增加了“或者注射等方法执行”的规定。
由于枪决与注射给死刑犯带来的肉体与精神痛苦程度有别,注射被国内外舆论认为是一种“体现了社会文明和进步以及我国刑罚的人道性”的死刑执行方式,在中国早就由试点进入逐步推广阶段。云南省更于1997年3月27日在全国率先试行注射死刑。去年2月27日,该省高级法院院长赵仕杰宣布:“云南将推行全面药物注射的方法执行死刑。”并给云南省高级法院和16个中级法院配备了18辆注射执行死刑专用车。云南,无疑已具备全面推行注射死刑的条件和经验。
但是,法律虽然规定了两种死刑执行方式,但并未规定相应的选择原则、决策程序。起码对社会公众来说,死刑方式要不要征求死刑犯意愿,要经什么程序来确定等等,并不清楚。因此,诸如成克杰、李真、王怀中等贪官被执行注射死刑的报道,曾引发一些媒体和网友关于死刑执行方式是否“优待”贪官的争论,直到有关司法机关专门出面说明才渐渐平息。
可喜的是,争论澄清了一些误解,司法机关和公众关于死刑执行方式形成一定的共识,即:死刑执行方式的区别与死刑犯原职务、身份无关,而主要取决于当地的各种条件是否具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在死刑执行方式问题上也不例外。在条件成熟的地方,注射死刑将逐步取代枪决,这是一种大趋势。
马加爵杀人案无疑是在全国影响巨大的恶性案件。虽然无论怎样死,马加爵都罪不容赦。然而,对已在一年前宣布将全面推行注射死刑的云南省法院系统来说,对马加爵采用何种方式执行死刑,却不能不面对社会心理和传统观念的考验。正如去年2月云南省高级法院坦承的那样,“注射死刑不足以平民愤”的观念障碍,一直是影响注射死刑推广的主要障碍。
据报道,“法院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此次对马加爵执行死刑采取的是枪决,而不是注射。至于为何没采用注射方式,这位工作人员不愿透露。”(6月18日《新京报》)而部分主流媒体未能报道马加爵的死刑执行方式,也许同样是法院工作人员不愿透露的结果。
从网上论坛网友们的种种争议来看,主张对马加爵枪毙甚至锤击、刀砍和主张对其注射死刑的人都有。死刑,毕竟承载了社会大众对极端严重犯罪行为的仇恨和以极刑惩罚的感情,“杀一儆百”、“示众”、“平民愤”,仍是司法实践中特别是在面对恶性案件的审判、执行中难以回避的社会公众心态。虽然这种惩罚主义、甚至肉体报复主义的观念与现代法治理念相左,然而要彻底摈除其影响,还需要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包括用马加爵之类典型案件的审判、执行机会来宣示现代法治理念。从这个角度来看,云南有关方面讳言马加爵死刑执行方式背景的做法令人遗憾。(稿件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江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