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桂林六月十九日电 题:会“变脸”的阳朔西街
作者 杨学文
阳朔西街,闻名遐迩。到过阳朔的中外游人,定然踏过西街的石板路。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知道用心智去发现和感受西街。
每一天的西街好似一张变幻的脸谱,就如川剧中的变脸艺术一样,阳朔西街也会变脸,而且多姿多彩,迷人万端。
脸谱一:欧美小镇的风情
早晨,是一个清爽怡情的西街。开门最早的是那些咖啡屋、啤酒吧,散坐在街上的,几乎是清一色的洋人,蓝眼金发,隆鼻高个。有的手上叼着雪茄,像坐在自己家里一样慢悠悠地吞云吐雾;有的则三三两两地对坐着,桌前每人一杯啤酒,外加一碟比萨饼或两份三明治,像一家欧洲人在用早餐。更多的人则由一杯咖啡陪着,只见他两眼发直,面对西街正在发呆犯愣,旁人根本摸不透他在想什么,其实他们此时可能什么也没有想,只是在放情享受生活。
伴随着漓江送来的和风,街上飘荡着充满西洋风情的乐曲,偶有几个中国人走过。
跻身于早晨的西街,数着满是洋文的店铺招牌,大有身在欧美某地方小镇的朦胧错觉。
脸谱二:中国古圩小街的格调
随着太阳的升高,西街各色店铺相继开始了新的一天的生活。人越来越多,热闹起来的西街逐渐变脸成为中式的古圩小街。
临近中午,街上的中国人,明显比洋人多起来,熙熙攘攘的人声取代了原先咖啡屋中传来的音乐。琳琅满目的中国古董、文化衫、织染品、书画作品、根艺奇石等等将整个街景打扮得生动诱人,像是在迎接远方的客人。
随着桂林至阳朔每日一游的漓江游船相继登岸,游人像浪潮一样一拨拨地涌进西街。来自海内外的游客将西街的繁华第一次推向高峰。
这些“赶圩”的人们,尽情地穿梭于西街及其各条小巷之中,忙不迭地各取所需,或购物、或拍摄、或观赏……
脸谱三:乐于迷失在西街的外国人
阳朔以其神奇绝伦的漓江风光和美丽无限的田园景观迷倒了无数的中外游人。陶醉于阳朔山光水色的外国人,有的是多次到访,有的干脆到阳朔安家落户,做起永久性居民。他们在西街或开馆子做生意,或办学助教,或学艺打工。女的嫁给中国小伙为媳,男的则娶了当地的姑娘为妻,创业发展,乐不思蜀。
这些游历天下的洋人,最后在阳朔选择了留下,希望永远拥有美丽的漓江和阳朔风光,分享“神仙”般的生活,真是聪明绝顶。
在阳朔街头,月亮山下,江边恬静的小山村里,随处可见他们的身影,西街更是他们聚首的地方。如果用流利的外语问他是哪里人,洋人会很快地告之他来自的国度。若用中文向他提问,他会一时迷茫,回过神来才会用蹩脚的汉语回答:“哦,我就是阳朔人。”然后会心地一笑。
脸谱四:情景交融的地球村
傍晚时分,随着团体游人的离去,西街恢复了暂时的宁静。
入夜,休闲场所和街边的每张桌台上都点了摇曳的烛光或旧式的煤油小灯,西街欢迎每一个来到夜西街的客人。
几个背满笛子、芦笙、二胡等民族乐器的商贩在街上转悠着,他们娴熟地轮换手中演奏的乐器以招徕买主;当街的武功表演则纯粹是在作秀;而攀岩俱乐部里的人却真的是在切磋技艺……
西街迎来了灯火阑珊,色彩绚丽的迷人时光。
那些白天或骑车或徒步去纵情山水风光的自助游人,这时像归巢的鸟儿一样地聚拢西街,同附近的村民和镇里的居民一道开始了西街最醉人的夜生活。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集结西街,品茗、饮酒、喝咖啡,三五成群,谈笑风生,没有隔阂,没有界线,互为接纳,尽情沟通,相处十分自然,其乐融融。这时的每一个人都是演员,又都是香客,每一种生活行为在这里都成了可欣赏的节目。中西交融,无内外之别,唯有友善和快乐。西街被第二次推向热闹的高潮,直到深夜。
夜幕中,西街展示出她最具魅力的温情和笑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