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6月18日电 余秋雨作品的畅销,与“批余”声音的此起彼伏,已经成为近年来国内文化圈的一大现象。日前,余秋雨写作“文学性人生回忆录”《借我一生》的消息刚刚传出,就引起了众多评论家们的关注,关注焦点则集中在余秋雨如何讲述自己的“文革”经历上。
5年前,青年学者余杰的一篇《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以激烈的字眼,在国内引发轩然大波。最近余杰在得知该书部分内容后,直截了当地告诉记者:“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如果到现在还要用自我辩护甚至是自我粉饰、而不是反思和忏悔的态度来对待那段特殊经历的话,那么他对读者的诚意,我持怀疑态度!”
上海新闻晚报报道,余秋雨否认《借我一生》是自传和回忆录,称之为“记忆文学”,而现在正在美国作访问学者的余杰,在通过msn接受记者专访时,首先就对“记忆文学”的可信度发难:“记忆’是基于事实的,但不能排除它会受记忆个体的意志左右,比如对同一件事情,不同当事人的回忆和说法可能截然不同;‘文学’则是虚构的。如果拿这种文字来为自己‘正名’,只会让读者更真假难辨。”
余杰表示,他还没看过余秋雨的书,所以难作评价,但他坚决反对余秋雨“不忏悔”的态度:“我从来就不想针对余秋雨个人,而是想通过这个个案,来分析来探讨中国知识分子的局限性。在中国,忏悔一直是一个缺失的人文传统。巴金的《随想录》为什么能感动人?不是因为他没有犯过错误,而是他用自我批评而不是极力辩解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过失。”(孙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