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仲大军报道最近,中央电视台会同其他部门召开了一个优质上市公司颁奖会,获奖的是以中石油和宝钢为首的一批大型能源和钢铁企业,名列股市10佳榜首的全是石油、钢铁、电力、水泥、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中的国家垄断大企业——它们是中国这一波通货膨胀的获益者。它们因涨价获益而获奖。
获利情况:国内垄断者<国外供应商
当一国经济发展打破平衡之后,这个国家的经济利益便会在国内和国际之间产生不均衡地流动,而这种不均衡的流动最终会导致社会和国家不均衡的发展。
在国内,最近一年多来,钢铁、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交通运输、电力等天然垄断部门是这波物价上涨最大的赢家,整个国民经济的利润大多集中到这些工业巨头部门。
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国内的通货膨胀更是国际上的通货膨胀。中国的巨大需求引起国际物价上涨,国外供应商看准了中国的巨大需求不断地涨价:这几年间,石油价格上涨了一倍;钢材价格上涨了50%;澳大利亚的铁矿石价格上涨了一倍。所以,在中国这一波通货膨胀过程中,有很多利润是被国外供应商趁机拿走了。
我们可以计算一下,去年中国社会生产总值约30万亿,按3%的通涨幅度计算,那就是同比涨出8000亿~9000亿元的产值来。以进口占中国经济比例20%计算,这8000多亿里至少有2000亿被国外涨价产品拿走了。2000亿的国民财富通过涨价转移到国外,另外6000亿元转移到那些可以涨价的以中石油和宝钢为首的垄断部门,而涨价的代价只有让非垄断部门和普通消费者来承担。这就是今天中国通货膨胀的特点。
因此,如果如今的中国出现通货膨胀,将与1988年和1994年出现的两波通涨完全不同:此次通涨的根源将来自国外市场,甚至主要由外部涨价引起。而中国的出口产品又不能将这一波通涨的代价及时转移出去。在人民币不升值、汇率不调整的情况下,只有自己承担这一波通涨的代价,落个“高买贱卖”的下场。
“房地产式”通胀的受害者
就最近这一波通货膨胀的直接因素来说:在食品方面,有粮食减产导致的物价上涨,但房地产业是最重要的因素。
房地产大发展的主因是,计划经济时期造成的住房缺口始终未能弥补。目前,很多城市的人均住宅面积已经达到18平方米,但低于这个数字的住户还多得很;今后10到15年间,至少还要有1亿人口进城。因此,展望今后的10-20年,中国房地产建设始终不会放慢脚步。
房地产的发展加大了对土地、能源、原材料等诸多产品的需求,导致这些部门的产品价格出现稳步攀升,同时使全面通货膨胀出现端倪:在南方一些地区,食品价格已同比上涨20%,实际通涨指数已经超过10%,尽管全国平均下来4月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仅上涨了4%,但局部地区的涨幅已远远超过这一数字。譬如,北京市的房价同比上涨了大约25% ,食品涨幅大约在10%左右。如果一任市场自我运行,这一波经济过热带动的通货膨胀将在今年年底和2005年达到高峰。
中国再出现一波超过20%的通涨率并不稀罕。
目前,中国房地产价格往往不是这一商品的真实市场价格,因为土地是从农民手中廉价征来的,是在某种程度上通过剥夺农民产生的土地价格。因此,中国近一历史时期,城市商品房使用的土地价格相对低廉,使城市人口可以尽可能多地扩大自己的住房面积。如果农民卡住土地价格,恐怕城市居民的住房面积不会有这样大幅的上升。从这点上看,房地产投资中的确存在“投资软约束”的现象。
以牺牲农民为代价换来的城市房地产繁荣,在一定程度上是畸形发展的结果。城市利益集团在这一波发展高潮中扮演了并不光彩的角色。当一部分人今天在大肆挥霍性和透支性地消费时,实为以后埋下种种社会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