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6月17日电 2003年3月,国家航天局宣布中国将正式启动月球探测“嫦娥工程”。这个属于中国人的揽月梦想,让许多人兴奋不已。同时,也有许多人对中国的月球探测提出了质疑。
北京科技报报道,日前有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了对国内媒体“月球热”的深深忧虑。与此同时,在互联网上,也有不少的公众对中国的探月计划表示怀疑。他们认为,地球上的事情都忙不过来,为什么要大老远跑去搞月球探测?
“探月一定会有所收获。”6月5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的“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中,探月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说。
“温家宝总理说过,全面建设小康生活,要靠科学推进,而月球探测是对中国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欧阳自远这样看待月球探测。
月球探测第一期工程名为“嫦娥一号”,以研制和发射中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器、月球探测卫星为目标,对月球进行全面性、整体性与综合性探测。“嫦娥一号”工程总预算14亿元人民币,目前到位资金为13.4亿元人民币。
在欧阳自远看来,14亿的预算并不多。“那仅相当于北京修两公里的地铁,更相当于中国每年12万亿多元GDP的万分之一,不会影响我们建设小康社会和扶贫。”
欧阳自远说:“月球探测计划肯定是有回报的,月球探测在火箭、通讯、测控、遥感、仪器研制等技术方面要求很高,这就需要科研人员去攻关和实现,由此带动一系列基础科学和高新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向各方面转移后,会最终带动科学技术的快速升级。美国就是一个例子。”
欧阳自远指的是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在“阿波罗计划”中,美国投入了200多亿美元,根据若干年后的估算,回报率达1比4-5,即每投入1美元就有4-5美元的回报。而在技术转为民用方面,中国也尝到了甜头。非典时用的红外体温仪就是来源于国防和军事的红外技术。(李天胜 陈澄)
专家资料:
欧阳自远院士,江西上饶人,出生于1935年10月,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著名的资源与环境、地球化学、比较行星学、天体化学研究专家。自1961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所研究生毕业后,他长期从事陨石、宇宙尘、月岩等地外物质方面的研究,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局局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