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石油安全从本质上已从“生产—供应”型的“供给安全”模式转变成“贸易—金融”型的“价格安全”模式;价格安全的核心是期货市场,但中国现有经营管理体制很难支持国内石油期货市场的建立
中国首个能源衍生商品——燃料油期货的交割规则,已经由上海期货交易所审议完毕,并报送证监会等待最后审批。记者近日在首届中国能源战略国际高层论坛上并获悉,如无意外,上市的时间可能定在7月。
燃料油期货被业界视为中国启动石油期货的信号和重要突破口。之后,最终恢复原油、汽油、柴油乃至航空煤油等品种的期货交易,亦将更加受到关注。但国务院研究室研究员郭振英认为:“中国全面推出石油期货在年内将不可能。”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也公开表示,从目前实际出发,只有燃料油期货的推出条件基本成熟。因为它在国内的市场化程度较高,中国燃料油进口量已居亚洲首位。石油期货其他品种市场何时开放,将取决于国内市场的成熟程度,包括定价机制等。
随着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加大,以及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日趋融合,中国的石油安全从本质上已经从“生产-供应”型的“供给安全”模式,转变成“贸易-金融”型的“价格安全”模式。
有关专家指出,所谓“价格安全”包括两个层面:首先是中国作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石油进口国,如何通过自身需求参与国际石油定价。目前中国石油的进口量占世界石油供应的2%,但在影响石油定价的权重却不到0.1%,甚至不如印尼、韩国;同时,中国的石油进口已成为影响世界油价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中国却是国际石油市场上“高买低卖”大赔家。
第二个层面是通过石油及石油产品价格的稳定,维护国内相关产业的均衡发展与整体稳定。在过去油价的大起大落中,人们已经清晰地看到,中国航空、石化及汽车等产业所受到的直接影响。
制度代价
作为亚洲最大的燃料油消费国,中国目前燃料油的年消费量在4400万吨左右,其中进口量2300万吨左右。亚洲地区燃料油国际贸易的定价大多采用普氏(PLATT’S)新加坡价格为基础结算,形成这一价格的是每天不足10万吨的交易量,几个大油商之间的小默契,就可以操控亚洲市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吨现货的价格。
由于中国尚没有石油期货品种,大部分国内企业受政策限制无法直接参与外盘交易,不能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
在有关专家眼中,过去10年间,中国的石油进口似乎总在一个类似粮食进口的“价格陷阱”中徘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韩文科指出:“几乎没有一次不是在国际价格的高点大量进口,而在最低点出口。”
历史记录显示,2000年国际石油价格上升了62%,相关化工产品平均涨价21%,但中国当年进口原油达7000多万吨,与1999年相比几乎翻了一番;2000年末到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国际油价从每桶30美元一路下滑到17美元,但当年中国的进口原油数量为6025.5万吨,比2000年下降14.09%。
“安全措施”与“成风险源头”
按照《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境外期货头寸实行额度管理。套期保值额度,是持证企业在特定时间内所持期货头寸的最大数量限制;持证企业的套期保值计划每年核定一次,连续12个月的套期保值头寸总量不得超过相应时期的套期保值额度。
对于管理层来说,这或许是一个省力且安全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但在瞬息万变的国际期货市场上,这一安全却成了风险源头。
按目前中国境外期货的操作流程,某国有企业想在境外市场从事某期货品种的套期保值业务,必须通过国外的经纪行开设期货账户,然后向有关部门申请期货头寸额度。
仅此一项就有两大风险:一是开户企业基本没有秘密可言,打算在什么时候进货、进多少货,交易对手很容易提前知道;加之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做出一个决定很难在短期内更改,否则又得重新申请。中国石油在国际市场上的被动局面,很大程度上来自这种时差,等你买完了,人家的价格也降下来了。
其二,由于额度申请不易,几乎所有企业倾向于多申请额度,并在每次旧的额度过期前,一次性地把额度使用掉。专家指,这也是中国为什么在期货市场上交易总量不大但总是容易造成大的价格波动的缘故。
再有就是现货购买缺乏远期安排。中国石油目前年进口量不过1亿吨左右,而美国则在3亿吨左右;也就是说,中国原油进口的绝对数量不算很大,但增量却不可小视。如2000年,中国的进口需求突然增加3500万吨,这个数字是当年国际市场原油供应增加量的近一半。需求突然增加,打乱了市场预期,其后果是价格暴涨。而这一涨,让中国为7000余万吨的原油进口多支付了80亿美元。
更需体制变革
目前,中石油、中石化、中化、中海油四大公司几乎垄断了国内的石油资源,中石油和中石化还分享着国内成品油批发及国内零售市场。四大石油公司只有在进口石油时,才存在保值或价格锁定的需求,目前国际石油期货市场基本能够满足他们这一需求。至于国内是否开设石油期货市场,对他们无所谓。
阻止国内石油期货发展的另一个原因,是国内市场的政策性“顺价销售”机制。这一政策把本应由石油企业自身承担的管理成本和市场风险一笔勾销。他们也习惯了这样去分散风险。
另外,一旦国内开设石油期货市场,四大石油公司——其中三家为“副部级”将怎样面对中国证监会的监管?即使抛开复杂的部门关系,证监会是否具备石油期货品种的审批权?在发达的市场化国家,期货交易所对新品种的开发和上市有绝对权力,监管机构只负责备案。而中国的法律规定,期货品种审批权在证监会甚至国务院。
由此可见,中国要发展石油期货,必须首先改变现存的石油经营管理体制。而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国石油市场发展中的主流声音 。
体制不改,价格受行政制约
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专家认为,中国期货市场还没有足够大的现货市场相配套,没有足够的买卖方和交易量;目前的石油远期交易还不能发挥稳定国内石油价格的作用
今年2月,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上海久联集团公司联合组建了上海石油交易市场有限公司,注册资金总额为1.05亿元。这一市场与今年4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证监会批准的燃料油期货市场,形成了一种反差。
据知情人士透露,上海石油交易市场有限公司形成石油市场是一个现货市场,主要交易有关石油各品种的中远期现货交易合约,禁止买空卖空。一位市场人士认为,这个市场之所以从中远期现货交易切入,是在现行法律法规制约下的“迂回战术”:一方面,监管部门小心谨慎,不愿意再看到当初的混乱无序局面;另一方面,三大石油公司与相关部门存在的利益之争,也使得石油期货的重建遇到某种障碍。
有批评者认为,目前的石油远期交易还不能发挥稳定国内石油价格的作用。由于一律采取实物交割的方法,远远不能为中国石油进口商提供规避价格风险的渠道。这使得中国的用油企业在一段时间内还不得不接受高昂的国际油价。
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PE)培训部常务董事DavidFord也认为,中国市场还没有一个足够大的现货市场相配套,没有足够的买卖方和交易量。同时,中国现行的油品行政指导价格和油品专营体制,也成为中国重开石油期货交易市场的政策瓶颈。
(稿件来源:财经时报,作者:李兆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