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6月10日电 近些年来,中国高等院校不管师资和教学条件是否具备,盲目扩张学校的规模。专科改本科,学院变大学,大学求综合(专业齐全的综合性大学)的现象盛行全国。似乎学校只要换个名字、盖些大楼,再开设些诸如MBA(工商管理硕士)之类的时髦专业,就身价倍增,甚至能挤入一流大学的行列。
英国诺丁汉大学名誉校长杨福家教授却不客气的指出,“扩张热”不仅提高不了大学的水平,还将浪费中国大学进入世界一流的宝贵时间。
其实,清华大学的已故校长梅贻琦早在几十年前就强调,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
对中西大学都有深刻研究的杨福家最近在接受《新京报》访问时说,大学要有“大爱”。“大爱”就是一种宽松、宽容的环境,一种以人为本的爱心。“有了大爱,就能请得来、留得住大师。”
“而要把一个学生头脑中的火种点燃,不只需要技术训练,更需要爱。”杨福家教授的观点令人动容。
不过,尚未迈过“大楼”这一关的中国大学,何以贯彻“大爱”的办学理念?
杨福家说,他“看不懂”中国大学为什么要忙于“扩张地盘”。复旦大学的占地面积从以前的100公顷增加到433公顷,河北某城市为建大学城借了20多亿人民币,“全国高校都是这样。”
中国大学不光是追求规模大,办学思路上也主张大而全,“一流的大学必须是综合性大学”,“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医学院”,甚至“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文学院”等等提法都成了一些大学扩张的借口。
“没有必要都那么‘大’”。杨福家说,靠扩大学校和专业规模建成一流大学,“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他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提出要建成创办世界一流,不过是争取进入世界大学排名的前200位。
但在上海浦东,中国和欧盟合办的中欧管理学院已经进入世界大学100强,这说明小型学院照样能办成世界一流。
中国大学的“扩张热”可从近几年的招生规模上得到验证:全国大学招生人数1998年为108万,1999年160万,2000年220万,2003年更达到380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干春松指出,这样的扩张速度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在走向市场经济的中国,招生规模的扩大意味着学校有更多的盈利,盈利又刺激着学校力争更多的招生。至于学生毕业后能否找到工作,学校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北京一名重点大学的副校长曾感慨地说,学校领导平时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如何为学校赚钱上,因为盈利是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硬道理”,而培养大学精神相对来说是个“软道理”,中国绝大多数大学目前都不具备从容培养大学精神的内外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