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紧张已经是全局问题。缓解电力紧张矛盾除了加快电力建设外,电力企业改变粗放的外延式增长方式也很关键。在节能周期间,人民日报记者就这一问题,采访了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会长叶荣泗。
纵比成就大,横比差距大
电力工业是资源密集型产业。无论电源和电网,在建设和生产运营中都需要占用和消费大量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环境容量以及煤炭、石油、燃气等各类能源。叶荣泗认为,电力工业资源节约主要是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包括节煤、节油、节水、节地、降低输送损耗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力工业发展迅猛,到2003年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9亿千瓦,电量合计约1.9万亿千瓦时,两项指标均居世界第二位。同时,一些技术经济指标也逐步改善。比如,煤耗和输电线损率大幅降低。仅煤耗降低一项,与1980年指标相比,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1亿多吨。水耗也大幅度下降。目前平均耗水指标比上世纪80年代下降1/3,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9%。
由于电力节能指标好转,按照2002年排放绩效指标分析,电力节能导致年减少排放烟尘61万吨、二氧化硫173万吨、二氧化碳2.1亿吨,减轻了环境压力。
但是,叶荣泗同时指出,虽然中国电力资源节约工作纵向比较进步不小,但横向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明显。
中国目前的供电煤耗与世界先进水平比,每千瓦时多耗60克,也就是说若按世界先进水平衡量,中国一年发电要多耗标准煤约1.2亿吨。
中国的输电线损率比国际先进电力公司高2.0%—2.5%,一年多损耗的电量达350亿千瓦时,相当于中国中部地区一个省一年的用电量。
中国火电厂平均装机耗水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50%,一年多耗水达15亿立方米,相当于每年损失一座巨型水库。
发电能源结构不合理、大机组比重过小是中国电力运行不经济的关键所在。叶荣泗说,按发电量计算,目前煤电约占总发电量的80%,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较低,而且近年来这一比重还不断下降。2002年全国3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占总装机容量的41.7%,其中高效率的超临界机组只占火电总装机容量的2.4%,而美国、日本、俄罗斯已占50%以上。
必须改变电力增量方式
叶荣泗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用20年时间实现了能源增长翻一番而经济总量翻两番。但从总体上看,目前中国电力消费水平还很低,电力发展也仍然没有摆脱以外延为主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
2003年中国人均净用电量1205.5千瓦时,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多一点,相当于世界主要工业国家20世纪50—70年代水平。今后20年,中国电力需求将有大幅度的增长。到2020年人均装机预计0.6千瓦左右,达到目前世界平均水平,全国总装机容量将达到9.5亿千瓦左右。叶荣泗认为,由于中国能源结构特点以及经济总量的扩大,要再次实现以能源总量翻一番保证经济翻两番的目标,在加快电力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改变粗放的电力增长方式,通过进一步调整电力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才能保证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电网企业,叶荣泗认为,企业应当积极开展需求侧管理,提高终端用电效率以减少电力建设投资。国际经验表明,终端提高能效所用的成本低于建新电厂,可以实现低成本电力服务。对于发电企业,则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促进产业升级。要按照“大力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煤电,积极发展核电,适当发展天然气发电,加快新能源发电,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方针,合理规划,促进电力产业结构调整。
高效洁净地生产、传输、储存、分配和使用是产业升级的重点。叶荣泗指出,电力企业应该通过对电源、电网、需求侧技术改造,包括鼓励热电联产和热、电、冷技术的推广,以提高电力能源综合利用率;同时,电力企业应该重点发展高参数、大容量、高效率、高调节性火电机组,要发展清洁燃烧等洁净煤技术。在降低水耗上,叶荣泗认为电力企业应该多管齐下,通过节水技术改造、废水再生利用、城市污水及海水等替代水资源工作,北方富煤缺水地区通过发展大型空冷机组等多种手段,把发电水耗降下来。
叶荣泗认为,只要真正做到眼睛向内、深入挖潜,认真转变增长方式,电力企业节约资源、提高效率最终实现电力可持续发展是大有可为的。
(稿件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冉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