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6月7日电 北京等大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近来引起媒体相当的关注。有关部门也正在尝试解决这一问题。中国青年报今天刊出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在北京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城市规划与交通”高峰论坛上的发言节选。何祚庥在这一题为《城市交通的现代理念》的演讲中提出,问题的症结在于“车堵路”,中国必须采取限制车跑的方针。
何祚庥认为,交通带来三大问题:第一是拥堵;第二是污染;第三是能源短缺。北京现在的小轿车突破200万辆,舆论哗然。一派人主张大幅度控制,因为已经到了极限,这派人被称为“车堵路派”。他们认为虽然不停地修路,修了一环又一环,但拥堵状况毫无改善。还有一派叫“路堵车派”,他们认为堵车的原因是路太少,认为200万辆小轿车的保有量相对北京1300万人口来说,数字还小得很呢,以城市整体规模看,700万辆汽车的保有量才适合。因为在国外,差不多是两个人一辆车。所以,是路堵了车,路不够,管理不到位。
必须限制车跑
何说,自己的看法是“车堵路”。这牵涉到两个概念,即汽车保有量和汽车行驶量。中国人买车都是为了跑,但外国人买车不都是为了跑,有数字为证。轿车方面,美国、日本、法国的轿车保有量分别是中国保有量的15.5倍、7.31倍和3.29倍,但耗油量,美国的轿车只是中国的2.5倍。技术上的差距固然存在,但根本的问题是,美国每6.15辆车中只有一辆在跑,而中国是有一辆跑一辆,极个别不跑。更何况北京规定轿车10年要报废,所以,买了车,立刻就跑。在纽约,小轿车有800万辆,加上公共交通车辆等大约总共为1200万辆,但在大街上跑的才200万辆。所以,从车辆的行驶来说,北京市已经超过了纽约,但纽约的道路面积比北京多多了。
从宏观角度来看,中国必须采取限制车跑的方针。因为,中国的人口现在是美国的4.5倍,人口专家预测未来人口将稳定在16亿,这将是美国人口的6倍。所以,期望人均道路面积和美国一样是不可能的。要在人口高密区使交通畅通的惟一办法,我想只能是减少多占道路面积的车辆。每个人在使用交通工具时,将占有多少道路面积,这笔账是不得不算的。现在是有人占用面积特多,而某些人却只能走路,所以茅于轼先生大声疾呼“不公平”。为什么大家出的钱一样,但开小轿车的人占据更多的道路面积,因而他主张收取高额牌照费。其实,在有限的道路资源的分配问题上,也有一个如何合理分配的问题。
城市布局
另外,还有一个布局问题。如某些商业区、行政区、学校部署得不是很合理,使车辆都集中到某个地区的话,那么交通拥堵也是不可避免的。要解决北京的城市交通问题是不是应该在布局上多一些考虑,包括城市中心区域的迁移等等。如果宏观问题不彻底解决,仅在微观上下功夫,所能解决的问题总是有限的。
有观点认为,机动车堵车的原因是由于自行车太多。对此,何祚庥指出,拥堵是双方的,我同样也可认为是机动车堵塞了自行车。其实,到北京的三环路一看,往往主路上拥堵不堪,却没有一辆自行车在行驶。在辅路上却是机动车和自行车混跑,但自行车却可以畅通无阻。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早些年,北京公共交通出行的人占总出行人的70%,现在下降到40%以下,并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因为车堵以后首先影响的是公共交通,小轿车体积小还能开得快些,公交车一堵速度就更慢,人们便不愿坐,尤其是上班族,无法保证准时上班。公交运行率由此下降,人们就改乘自行车和其他的车辆,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而在香港地区,利用公交车出行的人占了总人口的90%,华盛顿占了80%,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发展趋势来看,要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这个结论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公共交通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轨道交通,还有一种是公共汽车。轨道交通有地铁、城铁,还有磁悬浮列车。我赞成城市轨道交通采用磁悬浮列车,因为磁浮列车最大的好处是几乎没有噪声,300公里/小时会有一些,但120公里/小时几乎是没有的。它完全可以高架运行。何祚庥说,这也是他推荐磁悬浮列车的原因。
至于公共汽车,这些年来人们一直主张发展无轨电车。因为有轨电车的轨道会妨碍交通。虽然无轨电车离开导线不能走,在一定情况下也会造成拥堵,但这个问题运用现代技术完全可以解决。一般来讲,电车的成本比起燃油车成本要低,而且没有污染。我以为这是值得推荐的并要大力提倡的新型公共交通工具。
私人交通有两种形式:小轿车和电动自行车。我赞成小轿车改成电动小轿车。现今北京首要污染源便是来自小轿车。当然电动车也会发生拥堵,所以也不能过度发展,对公共交通来讲,可以将站点拉得长一些,以便提升公交车速度,有利于吸收客流。对近距离交通,电动自行车却无比优越。(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