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了“节日”,矛头指向往往首先是媒体,很多人总认为“都是媒体炒作惹的祸”。可作为媒体人不报道高考,我们的衣食父母———广大受众也不满意。那些家有考生的父母们,殷殷地想从媒体上获知多一点更多一点的高考信息。媒体能视若罔闻?
也有人批评如今的家长过分关注孩子,导致神经高度紧张,还分析说,如今高等教育已经初步实现大众化了,一半以上的考生都能够上大学,家长完全没有必要这么在意高考。理论上说,这样的分析有道理,可从现实考虑,家长们的想法也可以理解:虽然上大学变容易了,但上重点大学、名牌大学的竞争却更激烈了,很多考生甚至非重点大学不上,宁愿复读也不愿上一般大学。
这怪不得家长,也怪不得考生。从全社会的宏观视角来看,不管上什么样的学校,综合性大学还是职业学校,只要自身肯努力,都是成材之路。可作为社会的个体,每位父母从他们的视角看到的只能是重点大学、名牌大学有比一般大学更优越的办学条件;重点大学、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更容易找到工作,就业的层次更高,继续深造的机会也更多;社会青睐精英、关注精英,而高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人生走向。
为人父母者,谁愿意为孩子的一次考试就殚精竭虑,可既然这场考试关系着孩子一生的命运,怎么能不关注?不紧张?
所以说,高考越来越像一个节日,不是某个行业、某个部门或是某个人群制造的,而是整个社会心理都不自觉地陷入了“过节”的气氛中。说到底,这还是高考自身的问题、教育自身的问题,正如万毅平博士所说的,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是淘汰机制。如果有一天,“每个民工的子女都能进入大学读书”成为现实,那么,社会心理对高考的关注度自然会降低,“高考节”现象自然也就会逐渐从人们的视野里淡出。(来源:中国青年报 文/李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