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6月4日电 昨天,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宁波余姚市田螺山考古队领队孙国平在发掘现场对记者表示,田螺山遗址距今有6500——7000年历史,其出土文物、研究价值均堪比河姆渡遗址。
田螺山遗址位于余姚市三七市镇。2000年初,当地一家热处理厂挖掘水井时,在二三米深的地层挖出大量陶片、石器、木头等物。2003年初,田螺山遗址发掘被列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计划,报请省文物局、国家文物局审批发掘执照获准。今年2月18日,一期发掘开始。
东方早报报道,通过各种渠道,记者拿到了孙国平5月中旬上交浙江省文化厅的汇报材料,上面有令人振奋的表述:在田螺山遗址出土了异常丰富的动植物遗存,如鹿角、鱼骨、酸枣、稻米、菱角等,堪称“新石器时代的动植物百科全书”;已出土器物包括陶器、骨器、石器和木器,仅供狩猎用的箭镞就有200多件,可复原的陶器和小件器物在500件以上;陶器的种类与器形与河姆渡遗址相近,有的是河姆渡遗址中没有的,如刻画着人脸形的陶支脚、大象头部形态的陶片等;令考古专家注目的是一件造型特殊的夹炭黑陶器:上部大致呈龟背形,中脊略呈人字形鼓起,头尾残,近圆形的轮廓线内饰有花朵;下部则保留着猪形动物图案。
此外,专家还修复了一件体形硕大、装饰华丽的夹炭陶盘口釜和一件超大型双耳深腹夹炭陶罐,未及底就已达70多厘米的高度,体量堪称“浙江史前文化之最”。
余姚河姆渡博物馆馆长叶树望告诉记者,在田螺山的考古发现远不止这些,遗址真切地反映了以挖坑、垫板、立柱为特征的建筑基础营建技术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水平,确立了中国南方史前木构建筑中围护与承重功能分离技术的起源时代。
记者在余姚田螺山遗址看到,近30位村民在一个300多平方米、3米多深的积水大坑里清洗木桩、搬运泥土、收拾器物碎片,地面上有秩序地立着30多根木桩,还横着一根5米多长的木头。“木桩加上茅草就是房子,横着的木头应该是房梁。”孙国平说,从此可以想见先民娱乐、生活的场景。
此外,记者还见到一对陷在泥土里、约20厘米长的骨架和整篮整篮的陶片,其中一块沾满泥土的陶片上依稀可见刻着“鱼像”。
据悉,已出土的成件器物均堆放在储藏室,正在指导村民清理现场的孙国平拒绝了记者一睹文物的要求。
孙国平表示,此前媒体关于田螺山遗址的报道不过是“皮毛”,“越往下,宝贝就越多”,在记者的追问下,他又透露了一些重要信息:这么多遗存完全基于高且稳定的地下水位的优越保护,这么高的地下水位是相当独特的;论器物花纹的清晰程度,其他地方挖掘出的同时代器物几乎不能相比。据悉,美国、日本专家已几次来到田螺山,与浙江省考古所商谈合作研究。
相关链接
河姆渡遗址:1973年在距宁波市以西25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河姆渡口北面被发现。遗址总面积4万平方米,叠压着4个文化层,深度有4米。用碳——14法测定,第4层距今约7000年,第1层距今约5000年。经考古发掘,出土文物6700余件。
河姆渡遗址是我国东南沿海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一处聚落遗址。遗址的发现,改变了只有黄河流域才是中华远古文化摇篮的传统观点,证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徐文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