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六月一日电 题:“经济过热说”并未占上风
——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曹和平
中新社记者 阮煜琳
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投资快速增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二OO三年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百分之四十三。今年一至二月,新增固定资产增长百分之五十三。此间一些经济学家纷纷表示担忧,中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曹和平日前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说,去年下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是事实,应该密切关注并适时采用预防性政策措施。但把中央政府在宏观上采取的预防性措施,解读为宏观经济在整体上全方位过热的指标,恐怕有逻辑上的漏洞。
他说,首先,政府的预防性措施不是经济全面过热与否的指示器,而是决策层根据经济指标做出的管理反应。
曹和平认为,二OO三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快,但传统宏观经济的一个或几个观察变量不是判断中国经济整体是否全面过热所需要的充分指标。理解近来中国经济投资增速,还需要从转型期经济结构快速变动的指标作为补充。
他说,中国人均GDP在二OO三年超过一千美元,进入中低等收入经济。这时,恩格尔系数降到三分之一以下。可支配收入的主要部分,特别是城市和发达农村地区可支配收入的主要部分,不再用来支付吃穿费用,而是用在“住”和“行”上,从而拉动住宅和汽车产业高速成长。这种需求结构变动拉动相关部门固定资产快速增长,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新现象,和传统计划安排的财政类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不一样。
曹和平认为,如果判断经济过热需要关注从投资拉动型向需求拉动型经济过渡的转型特征,则不能仅仅观察宏观变量,而应该深入到产业部门中去,看看那些行业增速最快。从基础产业来看,今年一季度,钢铁类采矿业和其他采矿业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二百六十四和百分之七百二十五。在今年一至二月份,这两个数字分别为百分之四百五十三和百分之一千零一十九。在制造业,增长最快的几个行业是家具制造、化工燃料、金属制品和电器机械业。在汽车和住宅两个行业中,分别是百分之六十八和百分之七十五。
他说,不难看出,这些行业与住宅业和汽车业的相关程度很高。如果认同汽车制造和住宅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两个支柱性产业的话,如果认同消费结构变化导致了产业链条扩张,那么关于固定资产投资过度扩张是经济过热的第一推动力,或者叫供给性投资过热,进而认定过热会对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恐怕就有点夸大了固定资产增速过快的宏观后果了。
曹和平认为,部分主张经济全面过热的分析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的原因归咎于地方财政投资增长过快。原因是GDP增长率是地方政绩的评定激励。形成这个观点的数字支持是第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中中央项目增加百分之四点八,地方项目增加百分之六十点二。
他说,地方政府受GDP驱动增加投资是事实,但把这种激励下的行为定为促进经济过热的“恶”,恐怕忽略了市场的作用。一个重要的参考变量是外商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加速度,但目前还没有这一方面的权威统计。用国家统计局关于不同所有制企业工业增加值来逼近,发现过去三个月当中,外商企业增加最快。外商是利润最大化,不是GDP最大化。看来,不光地方政府是经济投资增速的原因,外商也是可能的原因之一。外商和地方同时增加投资,原因无它,投资在过去几年中变得非常有利可图。
这位“海归派”经济学家认为,不从转型特征来理解目前宏观意义上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会在政策理解和取舍上出现大的偏差。目前中央政府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尚在合适范围之内。投资主要是按照需求变动而诱致性扩张的,更具有市场性,应建立市场的内在机制来遏制无序的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