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五月二十八日电 题:“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吃饭问题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中国现有人口十三亿,人均耕地不足一点四亩;预计本世纪三十年代,中国人口将增加到十六亿,人均耕地将减少到一亩左右。未来靠谁养活中国?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布朗对此曾论调悲观,认为中国今后粮食不能自给,需要大量进口,从而会引起全球性的粮食短缺和粮价暴涨。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称,布朗的论证虽有一定根据,但在某些重要地方则很片面,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低估或轻视了科技进步对提高农作物生产力的巨大潜力。
他说,通过育种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运用,水稻产量可跳跃式地不断登上新台阶,其他粮食作物同样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提高农作物产量在技术上的因素很多,而每一项技术进步,均对增产起一定作用。因此,“我深信,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精、尖技术向前发展,再加上国人的努力奋斗和不断追求,中国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吃饭问题”。
中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二十八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启动仪式,今年相继获得“世界粮食奖”、以色列“沃尔夫农业奖”两项大奖的袁隆平应邀出席并讲话,他从育种角度展望中国水稻的增产潜力,对中国未来粮食生产相当积极和乐观。
袁隆平介绍说,农业生产和作物育种的历史表明,凡在育种上有所突破,就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一次飞跃。中国水稻育种已有两次突破:第一次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矮化育种的成功,水稻产量提高了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第二次是七十年代中期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水稻产量又增长了百分之二十左右。这两个方面,中国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从一九七六年到二00二年,中国杂交水稻累计种植面积四十多亿亩,增产粮食四亿多吨。“由此可见,进一步发展杂交水稻对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目前,中国水稻育种正酝酿第三次突破,利用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为主的超级稻已基本成功,并选育出几个具有更强大杂种优势的亚种间超级杂交稻品种,其中熟组合亩产可达一千六百斤。同时,农业部立项的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分两个阶段:一九九六年至二000年为第一期,目标是亩产一千四百斤;二00一年至二00五年为第二期,产量指标是一千六百斤。第一期目标已按期实现,推广应用后增产效果显著。
袁隆平透露,当前,中国正在为争取提前一年实现第二期的超级稻产量指标进行协作攻关,已取得很大进展。他预计第二期的超级杂交稻可望在两年后应用于生产,从而在大面积生产中发挥巨大的增产作用。“以年种植面积一亿亩、亩增三百斤计算,每年能增加粮食三百亿斤,可多养活三千八百万人口。”
这位“杂交水稻之父”表示,水稻育种更高层次的发展是通过生物技术,利用远缘杂种优势和远缘有利基因,而在这方面,他领衔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美国康奈尔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已获得三项进展。
袁隆平认为,把常规育种手段与分子育种技术结合起来,将进一步挖掘水稻的产量潜力,取得新的、更大的第四次突破“是大有希望的”。他因此提出了第三期超级杂交稻育种的计划,即到二0一0年实现大面积示范亩产一千八百斤,并希望国家对这个育种计划给予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