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频 道: 首 页 | 新 闻 | 国 际 | 财 经 | 体 育 | 文 娱 | 台 湾 | 华 人 | 科 教 | 图 片 | 时 尚
汽 车 |精品商城|图片库 |专 稿 | 出 版 | 供 稿 | 产经资讯 | 广告服务 | 视 频 | 心路网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吕梁纪行之一:老区官员有三大“心头之患”

2004年05月23日 09:54

  滔滔黄河水,巍巍吕梁山。左手一指是太行,右手一指是吕梁。冷兵器时代,这里曾是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是红色革命老区;近日它将撤掉行署改为吕梁市;今天,这里并不算富裕的人们,正努力改变着自己的命运。从即日起,本社将推出系列报道,以便外界能了解这里更多的风土人情,知晓这里更多的感人故事。

  中新社离石五月二十二日电题:老区官员有三大“心头之患”

  ——访中共吕梁市委书记郭海亮

  中新社记者赵建华

  “吕梁是一个十年九旱的地区,这里的旱灾比较频繁。这里还有几个贫困县,有的甚至还是特困县。农民、农业问题,是我最大的担忧。未来五年,吕梁要实现稳定脱贫、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任务还很重。”

  跟中国其他一些老区一样,吕梁地区的经济在中国并不发达。三农问题,在这里也就更为突出。它,也就成了中共吕梁市委书记郭海亮的第一“心头之患”。

  一九九七年到二00一年,吕梁曾经连续五年干旱,对当地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郭海亮介绍说,那时侯没什么精力做其他事,只能集中精力抗灾救灾。现在真心地希望不要再出现大的自然灾害。

  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难啃的“硬骨头”,这一问题在吕梁老区更为突出。这里的城市化率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城市化的任务很重。

  为解决这一问题,郭海亮认为,必须通过“城乡统筹一体化”,打破城乡壁垒,以城市带动乡村发展;必须发展工业,以此作为载体推进城镇化,减少农民,“以工扶农”,最终实现脱贫。

  尽管这里的经济不是很发达,但它拥有大量天然资源。丰富优质的煤炭、铝资源,为这里的经济注入了极大活力。

  但吕梁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如果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发生变化,基本建设速度放慢、投资减少,钢铁、焦、煤炭需求减少,就会对吕梁产生很大影响。国家经济大环境的变化与否,也就成了郭海亮的第二“心头之患”。

  为提高经济竞争力,增强抗风险的能力,吕梁提出了传统产业新型化的战略,采取措施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

  郭海亮表示,吕梁经济如果要实现较快发展,就必须在产业素质上有较大提高。从去年开始,吕梁地区开始更加注重推行“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型产业规模化”。不断提高工业化水平,以传统产业为重点,提升产业档次,提高产品附加值,以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培育核心竞争力。

  在全力提升第二产业竞争力的同时,郭海亮还有第三大“心头之患”——“软环境不软,硬环境不硬”。软环境建设,现在已有了很大改观,总的方向是正在好转。但真正形成一种机制、一种制度,特别是几个贫困县,目前还不够。

  吕梁是一个贫困地区,要发展,就必须扩大开放,必须引进技术,引进资金。

  围绕软环境建设,吕梁已经下了很大功夫。此前有半年的时间,曾派人去广东、浙江、山东三个沿海发达省份考察,并总结了大量先进经验。此外,政府也在不断改善自身服务,审批程序、服务理念,都比以前有了很大进步。

  “在吕梁,谁破坏软环境,谁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在接受采访的时候,郭海亮说,到明年,吕梁的基础设施也会有较大改观。未来五年,是吕梁发展的最关键时期。经过努力,五年后的吕梁,一定会成为一个朝气蓬勃的新吕梁。完

 
编辑:张明


 
  打印稿件

关于我们】-新闻大观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