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财经界频现“高管风波” 伊利事件反思潜规则

2004年12月27日 13:52

  中新网12月27日电 <<上海证券报>>今日刊载评论指出,2004年的末尾,财经界频频出现的"高管风波",问题在于监管的缺失和"潜规则"的盛行。

  文章称,演戏的,几乎个个昏惨惨似灯将尽;看戏的,好像还没理出个子丑寅卯。于是乎,种种"秘闻"、"内幕"又跃然纸上。我有时突发奇想,倘若狗仔队们移师财经界,其"眼球效应"大概可呈几何级扩散。

  文章指出,然而,热闹之余的棒头一喝是《华尔街日报》上一篇对"中航油丑闻"的评论,那篇评论称:"中航油在石油衍生产品交易中发生重大损失,暴露出中国公司在治理上的薄弱之处。其他一系列的公司丑闻也显露出中国政府将企业拿到海外上市的战略不能算是成功,而是存在缺陷。外国投资者和中国政府在利益方面似乎不再像以前那样志同道合"。《华尔街日报》的评论很不给人以脸面。更为"刻薄"的是,在提出了一系列尖锐的问题后,诸如为什么政府对大型国企"走出去"的希冀变成了如今中航油在新加坡制造丑闻?为什么中航油会变成"中国的巴林"?到底谁该为中航油的丑闻负责?《华尔街日报》的答案是:"中国的上市国有企业仍然没有把股东权益提高到超越政治考虑的层面上来,这是因为中国上市公司同母公司和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看似在诉求"养不教,父之过",实则把公司治理不完善的问题与政府对它们的监管不力联系到了一起。《华尔街日报》的评论,确实有一些不敢苟同之处。但它尖锐地揭示了问题的严重,恰如击人以猛掌,让人猛省一番之力。

  文章称,为什么他们能如天王老子般横行于世?就在于监管的缺失和"潜规则"的盛行。在此次爆发的伊利事件中,有人披露了这样一个事实:伊利股份国有股转让的速度快得惊人。2003年3月17日签署国有股转让协议,4月8日就拿到财政部的批复,累计时间仅20天!除去节假日,实际工作日最多14天,但整个审批环节涉及市政府、自治区政府以及国家财政部等三个部门,难道各级政府部门在审批的时候就没有一点疑问。这个问题,我以为是追到点子上的。政府在这方面的反思,似乎更为迫切和紧要。

  文章指出,出事的高管在给我们上课。反思他们如何从崛起走向垮台,或许很痛苦,但却十分必要。否则,我们又是白缴"学费"了。(诸葛立早)

 
编辑:姚笛】
:::相 关 报 道:::
·伊利股份将于近日披露所持国债的全年处置情况 (2004-12-27)
·伊利董事长将被正式批捕 呼市高官视察伊利股份 (2004-12-27)
·伊利股份董事长郑俊怀即将被内蒙古高法正式批捕 (2004-12-27)
·伊利董事长郑俊怀妻子:老郑从来不让我过问存款 (2004-12-24)



  打印稿件
 
:站内检索:
关健词1:
关健词2:
标  题: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