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发布之际,第4次参与国防白皮书撰写的军事专家陈舟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对新国防白皮书的整体特点和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分析。
陈舟认为,新国防白皮书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三个特点:一是新。新国防白皮书在结构上打破过去按“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表述的模式,单列或增加了“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兵役制度”、“军队与人民”等6章,总体结构由2002年国防白皮书的7章扩充到10章。内容上突出了安全形势的新变化、国防政策的新概括和国防安全领域的新发展。二是全。新白皮书从裁军20万、加强海空军和二炮建设到推进信息化建设、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再到军事订货与采购、国民经济动员、国际安全合作等,内容基本涵盖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主要方面。三是深。新白皮书对中国的安全形势、国防政策及军控与裁军等传统内容的阐述进一步深化,对一些重要内容进一步细化,如将“国防经费和国防资产”、“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单列成章等。
“同以往发布的国防白皮书相比,2004年的国防白皮书是新意最多的一部。”陈舟认为,新白皮书中有不少第一次涉及或第一次细化的内容,而这些内容也正是解读这部白皮书的重点所在。
——新国防白皮书第一次明确指出,恶性发展的“台独”势力,新军事变革引起的军事技术差距,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带来的风险与挑战,以及长期存在的单极与多极矛盾,对我国的安全具有重大影响。“这清晰地表达了我国的安全关切,充分体现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国际安全形势的战略判断。”陈舟分析说。
陈舟认为,新国防白皮书对安全形势的阐述针对性很强。在谈到亚太地区安全形势中的复杂因素时,白皮书指出,美国重组和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强化军事同盟关系,加速部署导弹防御系统;日本加紧推动修宪进程,调整军事安全政策,发展并决定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对外军事活动明显增加。白皮书还明确指出,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形势严峻。“这是继2000年国防白皮书之后,再次突出强调台海局势的严峻性。”陈舟认为,这是对当前我国安全形势的客观判断,也充分反映了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一贯立场和原则。
——新国防白皮书第一次以政府文告的形式明确指出中国的国防政策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并且系统地表述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陈舟说,国家安全战略是制定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的前提和依据,阐明国家安全战略与国防政策、军事战略的关系,既是维护国家综合安全的需要,也符合国际惯例。他说,这是继2002年白皮书首次概括“国家利益”主要内容后的又一创新点。
——新国防白皮书第一次把“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单独作为一章进行阐述,从“走复合式、跨越式发展道路,实施科技强军,深化军队改革,加紧军事斗争准备,开展军事交流与合作”等新的角度,较全面地论述了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基本方针原则。与2002年国防白皮书“军队建设”一章中设置的条目相比,“裁减军队员额20万”、“加强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建设”、“推进信息化建设”、“依法从严治军”等都是新内容。
“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是我军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外界对中国军队最想了解的问题。”陈舟说,“以这种详尽的全貌式的介绍向外界展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具体内容,有利于外界进一步了解发展中的中国军队,进一步提高透明度。”
——新国防白皮书在“国防政策”的阐述中提出“开展军事合作与交流”,这是中国国防白皮书第一次把军事交流放在了战略层次,把开展军事交流与合作作为坚持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重要内容。
“一个开放的国家、一支开放的军队必须积极参与对外军事交流,这是中国军队从近年来国际安全形势的变化和自身对外军事交流实践中得出的深刻认识。”陈舟分析说,这其中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通过开展积极的国际军事交流与合作来维护军事安全,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国际军事合作既可以成为霸权主义国家进行对外扩张的工具,也可以成为许多国家维护主权和安全的有效工具。我们只有积极参与进去,才能营造互信互利的军事安全环境,减少不安全因素。”他认为,广泛开展对外军事合作,特别是在反对恐怖主义、打击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领域进行合作,对于保持我国长期稳定的安全环境有重要战略意义。另一方面,在世界军事变革加速发展的今天,不融入这个全球性潮流,就会拉大我们同发达国家军队在某些领域的时代差。只有主动加强对外军事交流与合作,才能学习和借鉴外军有益经验,有选择地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方法,促进我军现代化建设。
在总结新国防白皮书的整体印象时,陈舟说,这部白皮书在肯定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同时,突出了不安全不稳定的因素。“这充分凸现出两年来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以来,国际局势变动的深刻性和复杂性。”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是机遇和挑战并存。”陈舟说,“对于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来说,目前同样正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期,并且,机遇总体上大于挑战。”(来源:新华网;记者白瑞雪、王经国、李宣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