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二月二十一日电 题:一切都是为了“既快又好”地发展——中国财长解疑明年财政政策转型问题
中新社记者 赵建华
从明年起,中国将调整财政政策取向,由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转向稳健财政政策,也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中性财政政策。对财政政策的这一转变,中国财政部部长金人庆今天在此间就此作出了详细解释。
“实行稳健财政政策是为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既快又好地发展。”金人庆表示,实行稳健财政政策,绝不等于财政政策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中不作为或无所作为。相反,财政政策要在消除经济发展中的不健康和不稳定因素、稳定宏观经济运行、巩固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础、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等方面发挥更重要更积极的作用。
中央财政将继续落实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各项财税优惠政策。在减少国债项目资金的同时,中央财政将适当增加预算内经常性建设投资。这些建设资金及其他支出也将遵循调整结构、区别对待的原则,向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倾斜,包括支持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
此外,中央财政还将积极研究制定实施支持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进一步发展,以及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促进产粮大县粮食生产等一系列财政政策措施,促进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实现各地区共同协调发展。自二00五年起,力争用几年时间较为明显地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就如何实现财政政策转型的问题,金人庆称,实行稳健财政政策是包括财政调控目标方向、手段组合、方式方法转变在内的重大政策转型。稳健财政政策不仅是财政政策名称和赤字规模的调整变化,更是财政政策性质和导向的根本转化。为此,中国将“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
控制赤字,就是适当减少中央财政赤字,但又不明显缩小,松紧适度,重在传递调控导向信号。既防止通货膨胀苗头的继续扩大,又防止通货紧缩趋势的重新出现。
调整结构,就是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项目资金投向结构,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着力加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推进改革,就是转变主要依靠国债项目资金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在保证一定中央财政投资规模的基础上,适当调减国债项目资金规模,腾出更多财力,用于支持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建立有利于经济自主增长和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增收节支,就是在总体税负不增或略减税负的基础上,依法征税,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同时严格支出管理,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对于为何调整财政政策的问题,金人庆表示,这是现实的需要,是为了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
二00三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开始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但也出现了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粮价攀升,带动居民消费品价格明显上升等问题。为此,中国进行了一系列宏观调控并已取得了积极成效,初步消除了经济发展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避免了经济出现大的波动,保持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但宏观调控的成果还有待巩固,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因此,中国决定明年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质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当通货膨胀逐渐成为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压力时,继续实施这一政策,不仅不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甚至易于形成逆向调节;不仅不利于减缓通货膨胀的趋势,而且易于加剧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程度,加大经济健康运行的风险和阻力。因此,积极财政政策应当适时转向。
另一方面,目前中国经济又并非全面过热,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有农业、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许多薄弱环节亟待加强,而且没有强烈信号表明近期会发生高通货膨胀。因此,积极财政政策不宜一下子转向紧缩的财政政策。
同时,目前国内投资规模仍然较大,社会资金比较充裕;国际经济由持续低迷转向复苏和较快增长,将带动中国出口和利用外资增加等。这些都为调整积极财政政策、实行稳健财政政策提供了有利的内、外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