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16日电据日本中文导报报道,近日ODA成为中日舆论关注的焦点。早稻田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徐显芬列举了大量的事实,详细阐述了中日政府在日元贷款决策中的一些深思及远虑。
她认为,首先在中国方面,1978年后中国对外经济政策开始变化,提出对外开放政策。由于国内在经济建设中,遇到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政府开始考虑引进外资。1978年5月,谷牧副总理访问欧洲后,提出了应该学习外国经济运营方法,与外国加强经济交流,在交流中可以利用国际通用方法,比如直接引进外资等3点意见并得到中央采纳。
中国开始改变了过去认为接受外国贷款就会变成经济殖民地的观念,顷向接受外资贷款投资。1979年5月31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自民党议员铃木善幸时表示,中国考虑接受日本政府贷款,同年9月,谷牧副总理访日时,向日本政府提出了正式申请。
而日本方面实施对华ODA援助的原因主要有:一、针对现实经济问题寻求解决办法的需要。具体说就是要以此解决中日间的贸易结算问题,促进出口和促进能源进口。如中国在1973到1974、1978到1979年掀起了两次成套设备进口高潮,特别是1978年进口中70%是从日本进口的。尽管签定了庞大的交易合同,但由于中国支付资金严重短缺,而使很大一部分合同不得不中止履行,这大大阻碍了日本对中国的出口。因而经济界首先提出对华提供日元贷款的目的带有促进出口的性质。
同时,日本对华政府贷款也明显带有确保资源来源的性质。70年代末相继发生两次石油危机后,日本推进了石油进口来源的多源化政策,对从中国进口抱有很大希望。
第二是历史的、文化的因素。这反映在人的心理上、感情上,虽然没有什么具体文件规定,但在日本决定给予中国贷款时,对中国抱有一种复杂的感情,有着对中国放弃战争赔偿要求的一种报恩心情。
在当时的日本媒体的报道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日本社会中存在着对中国放弃战争赔偿要求而感恩,应做点知恩相报的事的氛围,当时财界、政界的一些要人也都说过类似的话语并经媒体广泛报道。
第三就是出于日本战略的考虑。当时相对于美国世界地位的相对衰弱,日本“大国化”趋势逐渐明显,日本开始积极建构“分担国际责任”的世界战略,基于长远观点,给中国提供日元贷款,把政治体制不同的邻国引进国际社会,也会带来日本和亚洲的安全,这也可以说是促进当时日本政府决策者的最有力的思考,也是对华贷款的积极倡导者稻山嘉宽的理论。
另外,当时日本政府还认为,对中国的经济合作会带来日本将来的经济发展。这一认识是来于中国存在巨大市场的看法,但在当时,中国市场被认为仅仅具有潜在性。
这样在1979年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访华时,表示从1979年度起给中国提供日元贷款。日本成了最早给中国提供政府贷款的国家。在此后的20多年中,日本政府先后向中国提供了2.9万亿日元规模的ODA援助,占中国接受外国官方援助总额的60%。在上世纪80年代的大多数年份,来自日本的ODA资金占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费用的40%。
最后徐显芬指出,在过去3年中,日本对中国的经济援助显著下降。同时日本企业也在政府对华贷款中赢得了大量的中国合同,大举开进了中国市场,可以说,日本对华ODA援助,取得了中日双赢的良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