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6日电 学习时报今日刊载评论指出,从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出来的数据看,中国经济“软着陆”的轨迹日益明显。要想中国经济“软着陆”不落到坡上,更不是落到泥滩里,必须在“有保有压”上有好的作为。
文章指出,关于中国这次宏观调控,从效果看,政府给经济“降温”的意图确实获得了成功。而近一个时期各种渠道透露,明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极可能采取“双稳健”的形式,换句话说,积极的财政政策将被稳健的财政政策所取代。这也就是说,明年中国经济继续“降温”可能是一个大趋势。
文章着重指出,明年乃至更长时期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在“踩刹车”的同时“油门”不能关掉,“熄火”再启动风险大、成本高。这次宏观调控一直强调“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是完全正确的,但要贯彻好、落实得有成效,的确很难。要想中国经济“软着陆”不落到坡上,更不是落到泥滩里,又必须在“有保有压”上有好的作为。
文章指出,政府“有保有压”所指是薄弱环节和投资膨胀行业之分,我们在此所指的内涵是有一定延伸的,“保”的应该是消费、社会投资,“压”的应该是制度内的投资。当然,这种“保”、“压”概念的区别是有操作困难的。但不管怎样,居民消费的需求不宜“制动”,而应进一步“润滑”。未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既要鼓励消费需求合理增长,以替代投资需求受制约的部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又要着力改善投资-消费比例关系畸型的现状,为解决投资盲目扩张的体制机制冲动问题创造条件。
文章还指出,现在需要关注一个实质性问题。中国经济“软着陆”之后怎么办?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拉动方面的问题,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是没有人注意的,但是1997年下半年以后,随着买方市场、通货紧缩趋势的出现,中国经济第一次遭遇了需求不足的阻击。在此之后漫长的五六年里,我们其实一直在与需求不足这个可怕的“大虫”作斗争。去年以来,需求不足、通货紧缩趋势的阴影开始隐退,社会投资、居民消费逐渐“升温”,中国呈现新一轮欣欣然的自主增长局面。但是,我们能够说需求不足这只“老虎”已经死了吗?
文章称,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不足不仅仅是微观层面无法战胜的症结,也是宏观层面需要长期注重的难题。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是非常充沛的,但需求的制约也并不是一点痕迹都没有。由外向内看,2004年是28年来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一年,世界贸易也空前活跃,全年增长率可能创纪录地达到9.1%,世界经济的繁荣给中国经济发展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超过30%的出口增长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文章指出,从投资、消费两大内需因素看,投资的加速增长非常明显,这与中国经济现行的体制机制不完善导致“投资饥饿症”没有缓愈有极大关系,这不是正常的现象,也是政府需要治理的问题。而消费这个通常被人们更为重视的最终需求因素,却没有往昔“好年景”的风采。(林羊 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