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认识王小石的人都认为他很实在,但少与人沟通。因此对于他的腐败原因,就有了“环境说”和“性格说”两种
今年43岁的王小石出生在一个“老红军”的家庭,父母都从事党政工作,其父曾任职于国防科工委。作为家里的第4个男孩,王小石有3个哥哥和一个妹妹。但在这个原本应该非常温暖的大家庭中,王小石显得非常沉默和不快乐。
“小四(王小石)极少回家。他跟几个哥哥处得都不好,跟家里也不常来往。”王小石的父亲这样说。他甚至在被捕前的一个月又和母亲发生了争执,被母亲“骂出家门”。
孤僻的“小四”
事实上,王小石在这个家庭里已经算是最幸运的孩子。与先去当兵后复员又下岗的两位哥哥不同,王在证监会的工作曾经很令父母放心和满意。
1982年,王小石从北京123中学毕业后,并没有考上大学。但很快,按照当时的惯例,他接了母亲的班,在北京市变压器厂工作。一年后,王决定继续考大学,并在重读一年后考上了原北京经济学院(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并于1988年7月毕业。那年王已经27岁了。由于年纪较同班同学相长,所以大家都把他当作“老大哥”,一位同学对他的印象是少言而宽厚。
大学毕业之前,王小石基本和父母同住。这27年对于王显得有些漫长。
而在他的家人看来,王是一个“性格孤僻少言寡语”的人,甚至怀疑他在外面是不是经常得罪人。
毕业后,王小石进入国家专利局。之后,1994年左右,王又考入中国证监会。他先是住在大哥的一套一居室里,然后单位分了房。从此,他就很少回家了,过上了“天马行空”的生活。
“只有逢年过节,他二哥组织大家回来他才过来看看,时间也不会超过两个小时。”王小石的母亲这样说。即便在这样的时候,王小石往往是最沉默的一个,“别的孩子都有说有笑,但他却闷闷不乐,不爱说话。”王的母亲说。
小石“架子大”
王小石被抓后,他的很多朋友甚至亲人都感到奇怪。他的夫人姚女士甚至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因为平时毫无迹象。他的父母甚至感慨:“我们做了一辈子党政工作,没想到自己的孩子竟然在这上面出了问题。”
实际上,他的家人一向都认为王是一个非常正派和清廉的人。他们很清晰地记得一件事情,当时王的小妹妹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去了一家国内著名的证券公司工作。
这家公司的领导听说她的哥哥在证监会任职,就派一位部门主任同她一起看望王小石,并希望能建立联系。
但后来在办公室见面后,王小石表现得非常冷淡,甚至让他妹妹有些下不了台。与她同去的领导甚至怀疑王小石并非她的亲哥哥。之后,他的妹妹离开了那家证券公司。
再之后,还有几位王的远亲找过王小石,甚至在王被借调到深交所时,也还有远方亲戚找过他。但是王都坚持在办公室里见他们,并且态度保持冷漠。
结果,王的父母接到亲戚电话说王小石“架子大,不理人”。因为这些事情,他的家人至今还为王出事不能释怀。
事实上,王小石和他妻子的收入还不错。他的妻子曾供职于某保险公司,两人感情很好,也没有太多的财务负担。国家专利局曾给王小石分过一套房子,后来到证监会后,也在北京金融街分到了一处宿舍。但2002年左右,王的妻子到澳大利亚学习了两年。当时王还在深圳。“不知道小石为何要帮人做那些事情。”王的一位亲人对本刊说。
一颗小石子
王小石在证监会的朋友认为,王之所以这样做。很大程度上跟他所在的环境有直接关系。“发行部的事情很复杂,权力大得让人眼红,在那里工作最‘火’也最容易出事。”
众所周知,由于掌握着“生杀大权”,众多等待上市的公司都紧盯着发行部,只要有机会接触发审人员,就不惜重金,全力以赴。
甚至,公安部专门有一个部门进驻证监会,主要监督的对象之一就是发行部。而王小石的权力并不大,甚至可以说很小,只是可以提前一周知道发审委名单。
王小石性格中一个很明显的特征为人共知,就是对朋友非常好。
实际上,认识王的人都认为王为人实在。很多人都认为,可能是他在大家庭中找不到感情的承载,因此转而向朋友寻求,反过来又为朋友做了违法的事情。但遗憾的是,事发后这些朋友也都消失了。
王的仕途可谓不顺,在证监会作了8年仍然是一个副处长。他的一位前任领导对本刊说,王的性格害了他,因为他很少主动跟人交流。
两位曾经领导过他的证监会官员都对王小石没有印象,只是看过他写的文件和报告。事实上,王小石也的确只是证监会的一颗小石子。
稿件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作者王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