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近岁末,一年一度的年底统计工作已经开始。与往年一样,人们会十分关注一年来宏观经济的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人们将特别注意统计数字的准确性。因为就在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已经对GDP增长情况的统计结果做过一次修改。尽管修改的理由很充分,但“修改”GDP数据本身已经表明,统计数字出现偏差,或者说“统计失真”的事情是有可能发生的。
统计工作是经济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之一。统计数字是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在一个时期内生产经营情况,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记录和反映。统计数字的整理、归纳、分析和运用,不仅有助于提高和改进日常管理工作,更是制定正确决策的重要依据。
然而,现在统计数字不真、不准、不及时的情况屡见不鲜,“数字掺假”、“数字造假”、“数字出干部”等等的丑恶现象禁而不绝。此类现象掩盖了矛盾,掩盖了问题,影响了上级部门分析判断问题的准确性,也使老百姓对这样那样的统计数字产生怀疑,进而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
除去统计工作允许的误差和一般性的工作失误之外,“数字掺假”、“数字造假”等等现象的出现,与一些干部头脑中的“政绩观”有直接关系。在这样一些干部看来,工作有没有成绩,要看经济是否增长。因此,“GDP”之类的反映增长的指标就成了“主要指标”,一些部门为了追求单纯的增长,为了迎合领导的需要,不惜在统计中做手脚。不幸的是,一些造假者不仅未受惩罚,反而因统计造假而升官。于是,“统计失真”的情况愈演愈烈。
十六大之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日益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增长不等于发展,我们需要的是统筹兼顾的,可持续的发展。可以想象,在这种发展模式下,统计工作必将有较大的改革,新的、更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将被设计出来,统计手段和统计渠道将有所改进,包括民间统计调查公司等竞争对手的加入将使统计数字有更多的参考性。经过方方面面的努力,统计失真的现象将大为减少,统计工作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社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