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滚动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瞭望》:中国扩张性财政政策退出的五个理由

2004年11月17日 14:44

  中新网11月17日电 最新一期《瞭望》周刊分析了中国扩张性财政政策退出“历史舞台”的五个理由:

  一、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效逐年递减:

  首先是其对对经济拉动效应递减。国债投资对GDP的拉动作用,已从1999年的2个百分点下降到2003年1.8个百分点。

  其次,扩张性财政政策加剧了产业链的不协调。由于国债投资大都在基础设施等产业链中、低端徘徊,造成适应新型工业化要求的高附加值产业以及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发展缓慢。

  再次,已造成国债投资效益降低。由于国债项目是计划安排、行政审批,使得各部门各地区对国债项目的竞争越演越烈,原本数量可观的国债投资,因过度分散而成为杯水车薪,难以对投资效益产生持续、有效地拉动作用。

  二、引发需求增长结构失衡:

  中国长期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虽有效扩大了投资需求,但并没有相应启动消费需求。近两年多来,投资的平均增速已快于GDP增速近3倍。这种投资和消费不协调的状况,尤其是消费长期处于低迷和增幅趋缓状况,将使经济增长受到最终需求环节的制约而不可持续。

  三、会使财政风险加大:

  1998年后,由于持续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中国主要财政风险指标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国际警戒线。包括财政赤字率、借债率、偿债率、国债依存度和中央财政国债依存度以及国债负担率等。

  此外,中国财政还有着巨额的“准国债”风险,包括政策银行金融债券、国有商业银行的呆账坏账、养老保险欠账、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等。

  四、难以在短期内消除对国债资金的依赖惯性:

  目前,中国国债依存度仍超过国际警戒线4.5个百分点。长期建设国债投资的持续实施,对其依赖惯性很难在短期内消除。

  政府行政性投资机制的长期实施,必然造成层层的行政依附,从而从客观上强化了政府与行政机制对市场和市场机制的遏制作用。使一些人产生了“要保持7%以上的经济增长,就必须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幻像。

  五、不符合我国投资体制改革方向:

  作为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手段的长期建设国债投资,是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产物,本质上仍然是计划安排、行政配置投资。长期实施,既不利于市场机制的完善,也不利于政府廉政建设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

  此外,这一政策还与中国市场配置资源比重的投融资体制改革方向不相协调,也与中央提出的国家主要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社会投资方向,只审批关系经济安全、影响环境资源、涉及整体布局的重大项目和政府投资及限制类项目的精神不符。

更多瞭望周刊新闻
:站内检索:
关健词1:
关健词2:
标  题: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每 日 更 新]
- 中国赴日留学人员人数累计达到九十万人
- 台"陆委会"副主委:江陈会对两岸关系具重要意义
- 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抵台湾 参加学术研讨会
- 国产新舟60支线飞机成功首航 飞行平稳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当选阿塞拜疆总统 得票率为88.73%
- 九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绑架 大使馆启动应急机制
- 证监会:城商行等三类企业暂停上市的说法不准确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