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滚动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史话春秋:《清明上河图》趣闻

2004年11月12日 15:58

  《清明上河图》的临摹本和仿作很多。当今世界各博物馆收藏的《清明上河图》同名作就有上百本。经权威专家鉴定,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真迹。但经过一千多年的辗转流传,是否完整,专家们却颇有争议。

  罗东平五年补画尾

  原国家文物局局长、著名学者郑振铎和著名古书画鉴定家、故宫研究员徐邦达都认为,画的结尾很突然,后面还应该有画。

  在《中国历史秘闻轶事》一书中曾提到:1994年,有一位名叫罗东平的干部,是位《清明上河图》的痴迷者,他用了五年的功夫,补画了《清明上河图》后面的残缺部分。补画非常成功,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为藏品,但不少专家对此持有异议,认为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完整的真迹,补画纯属画蛇添足。

  被删画首见痕迹

  民间艺术家王开儒认为,《清明上河图》的主题就是出郊、上河、赶集、扫墓。张择端在画中洗练地表达了这一主题。结尾以一株枝杈垂下的垂柳结束画面,是画家独具匠心的手法。画是完整的,结尾没有欠缺。

  但王开儒在为故宫博物院复制《清明上河图》时,却发现画首部分被删去了一块。后经了解,这是故宫博物院在1973年揭裱《清明上河图》时,发现画首约80厘米处有一“尖嘴立牛张口嘶叫”的画面。当时的专家认为,这一画面“殊碍原画意境”,便将其删除了。

  王开儒对此表示怀疑,认为张择端不会出现这种败笔。此后,他在故宫古书画保管部的档案中查到了被删除的画面。删除的画面已不太清楚,画面上可看到一老者和一小儿,老者身后有一木柱,木柱上方可见有点像牛头的驴头痕。

  “尖嘴立牛”藏故事

  在对画面做了仔细研究并查阅了大量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论述后,王开儒终于揭开了这一画面之谜。原来,这是张择端原作画面上的一个精彩部分,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在嫩柳初绿的道上,一富户数十人扫墓归来,在街口正好与同样是扫墓归来的一对夫妻相遇,妻子披斗篷骑一公驴在前,丈夫头缠柳枝在后赶驴。一老者牵着一头母驴站在路边。

  母驴正在发情,公驴见到发情母驴,狂奔而去,将女主人掀翻在地,而母驴则张嘴嘶叫,耳失常态,腰向上弓,拚命挣向公驴。牵驴老者慌忙一手拽缰,另一手忙召唤前面的小儿赶紧躲开。

  拴在斜对面店铺前的一头公驴也四蹄翻刨,张嘴嘶叫,欲挣脱奔来。这本是一个精彩的细节,但当时的专家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误将发情失态的母驴视为“尖嘴立牛”,认为这与原画意境不符,因而删除这一画面。王开儒决定在复制该画时补上这一画面,以还其本来面目。

  裱褙匠识破赝品

  在清代的两本小册子《识小录》和《消夏闲记》中,都提到一位叫汤勤的裱褙匠识破《清明上河图》赝品的故事。

  《识小录》写汤勤装裱一幅《清明上河图》时,发现图中有四个人在掷骰子,其中两颗骰子是六点,还有一颗在旋转,这个掷骰子的人张着嘴叫“六”状,希望也出现一个六点。汤勤认为,开封人呼“六”字是用撮口音,而画中人都是张着嘴叫“六”字,这是福建人的口音形状。他由此怀疑这图是伪作。

  《消夏闲记》中亦有记载,汤勤在装裱该画时,发现画中有只小麻雀的两只小脚爪是踏在两片瓦角上的,他认为原作者绝不会出现这种现象,这肯定是临摹者的败笔。但汤勤这个人,名不见经传,所以也有人怀疑这些说法是否真有道理。

  文章来源:香港《文汇报》 文/沈鸿鑫

 
编辑:刘琼】



  打印稿件
 
:站内检索:
关健词1:
关健词2:
标  题: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每 日 更 新]
- 中国赴日留学人员人数累计达到九十万人
- 台"陆委会"副主委:江陈会对两岸关系具重要意义
- 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抵台湾 参加学术研讨会
- 国产新舟60支线飞机成功首航 飞行平稳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当选阿塞拜疆总统 得票率为88.73%
- 九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绑架 大使馆启动应急机制
- 证监会:城商行等三类企业暂停上市的说法不准确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