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的临摹本和仿作很多。当今世界各博物馆收藏的《清明上河图》同名作就有上百本。经权威专家鉴定,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真迹。但经过一千多年的辗转流传,是否完整,专家们却颇有争议。
罗东平五年补画尾
原国家文物局局长、著名学者郑振铎和著名古书画鉴定家、故宫研究员徐邦达都认为,画的结尾很突然,后面还应该有画。
在《中国历史秘闻轶事》一书中曾提到:1994年,有一位名叫罗东平的干部,是位《清明上河图》的痴迷者,他用了五年的功夫,补画了《清明上河图》后面的残缺部分。补画非常成功,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为藏品,但不少专家对此持有异议,认为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完整的真迹,补画纯属画蛇添足。
被删画首见痕迹
民间艺术家王开儒认为,《清明上河图》的主题就是出郊、上河、赶集、扫墓。张择端在画中洗练地表达了这一主题。结尾以一株枝杈垂下的垂柳结束画面,是画家独具匠心的手法。画是完整的,结尾没有欠缺。
但王开儒在为故宫博物院复制《清明上河图》时,却发现画首部分被删去了一块。后经了解,这是故宫博物院在1973年揭裱《清明上河图》时,发现画首约80厘米处有一“尖嘴立牛张口嘶叫”的画面。当时的专家认为,这一画面“殊碍原画意境”,便将其删除了。
王开儒对此表示怀疑,认为张择端不会出现这种败笔。此后,他在故宫古书画保管部的档案中查到了被删除的画面。删除的画面已不太清楚,画面上可看到一老者和一小儿,老者身后有一木柱,木柱上方可见有点像牛头的驴头痕。
“尖嘴立牛”藏故事
在对画面做了仔细研究并查阅了大量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论述后,王开儒终于揭开了这一画面之谜。原来,这是张择端原作画面上的一个精彩部分,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在嫩柳初绿的道上,一富户数十人扫墓归来,在街口正好与同样是扫墓归来的一对夫妻相遇,妻子披斗篷骑一公驴在前,丈夫头缠柳枝在后赶驴。一老者牵着一头母驴站在路边。
母驴正在发情,公驴见到发情母驴,狂奔而去,将女主人掀翻在地,而母驴则张嘴嘶叫,耳失常态,腰向上弓,拚命挣向公驴。牵驴老者慌忙一手拽缰,另一手忙召唤前面的小儿赶紧躲开。
拴在斜对面店铺前的一头公驴也四蹄翻刨,张嘴嘶叫,欲挣脱奔来。这本是一个精彩的细节,但当时的专家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误将发情失态的母驴视为“尖嘴立牛”,认为这与原画意境不符,因而删除这一画面。王开儒决定在复制该画时补上这一画面,以还其本来面目。
裱褙匠识破赝品
在清代的两本小册子《识小录》和《消夏闲记》中,都提到一位叫汤勤的裱褙匠识破《清明上河图》赝品的故事。
《识小录》写汤勤装裱一幅《清明上河图》时,发现图中有四个人在掷骰子,其中两颗骰子是六点,还有一颗在旋转,这个掷骰子的人张着嘴叫“六”状,希望也出现一个六点。汤勤认为,开封人呼“六”字是用撮口音,而画中人都是张着嘴叫“六”字,这是福建人的口音形状。他由此怀疑这图是伪作。
《消夏闲记》中亦有记载,汤勤在装裱该画时,发现画中有只小麻雀的两只小脚爪是踏在两片瓦角上的,他认为原作者绝不会出现这种现象,这肯定是临摹者的败笔。但汤勤这个人,名不见经传,所以也有人怀疑这些说法是否真有道理。
文章来源:香港《文汇报》 文/沈鸿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