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酸父亲的来信”的报道让研究生之父说出了心里话,也让很多在南京高校的大学生深受触动,他们纷纷自我谴责,并自发地开展了一系列的感恩活动。
昨天,南京大学外院2002级日语班学生送来了一封倡议信,号召成立南京高校感恩节。有关学者认为,“辛酸父亲来信”揭示的现象责任不全在大学生身上,这里面掩藏了很多家庭、教育和社会问题,中国家庭、教育和社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已到了不得不反省的地步了。
——大学生倡议成立高校感恩节
今年的11月11日就是西方传统中的感恩节,在节日到来之前,快报收到了来自南京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的倡议书,他们说为了让辛酸父亲以后不辛酸,希望成立一个中国大学生自己的感恩节。以下为南大学生倡议书的全文:
——关于成立在宁高校感恩节的倡议书
生活不是笔直通畅的走廊,能让我们在其中轻松自在地行走,我们时常会陷入迷茫。但我们依然能坚定地走下去了,因为我们的亲人、朋友和师长,甚至还有一些后来连名字都不记得的人一直在支撑着我们,总体上看,生活给予我们的远远超出了我们所能回报的。
所以,我们应当怀有一颗感恩的心,珍惜你身边的每一位亲友,向需要帮助的人给出你鼓励的微笑、贴心的话语或用实际行动支持他们。可惜不知何时感恩竟已成为一种失落的情怀,辛酸父亲的来信终于醍醐灌顶般地震活了大家冷漠而尘封的心。
就在11月6日,绝症少女戴倩因为白血病恶化离我们而“去”,她的养父老戴忍痛捐赠了戴倩的遗体,目的就是回报社会曾经给予戴倩的关爱,一个憨厚的农民父亲都知道感恩,何况是当代的大学生呢,所以,我们倡议把每年的11月6日定为感恩节,希望大家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事做起,来珍惜生命给予我们的一切。
1.作为大学生首先要学而有成,从而有能力报答父母、国家和社会。
2.提倡节俭。节俭不是不花费,而是不浪费……
3.关心体贴父母和相互理解。游子在外……心系父母……当意见有分歧时,要学会换位思考……
4.珍惜你的朋友,不要因为自己的鲁莽和任性给对方造成伤害。
5.关注弱势群体……做志愿者来回报社会。
当然,我们能做的不只是这些,我们只是想通过这个方式来唤醒大家的爱心与社会责任感。让我们行动起来,把感恩这一美德进行到底!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02日语系全体学生
2004年11月8日
——学者:家教、学校和社会难辞其咎
辛酸父亲来信的震荡波里,除了家长的反思和大学生的补救行动外,南大的两名学者也与记者探讨起辛酸父亲背后所隐藏的问题。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南大哲学系科学哲学教研室主任萧玲博导从三个层面上分析了辛酸父亲来信背后隐藏的中国教育问题。首先,为人父母者要从信件的一些细节中悟出到底应该怎么教育孩子。中国大多数父母教育孩子时太爱包办,正是他们毫无原则的溺爱才“造就”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且独立意识很差的孩子。
其次,父母教育这一环脱节后,中小学教育也没能跟上,因为他们在高考指挥棒的魔力下成为惟分数论的忠实执行者,这使孩子们情感教育上的漏洞更大了;高校则又以科研成果和论文发表的数量作为衡量尺度,德育老师不但数量少,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育人变得微不足道了,大学生几乎进入了情感疏导的荒漠了。
最后,东西方在育子观念的差异或许也是辛酸父亲悲剧的原因之一,因为,在西方国家里,无论贫富贵贱的孩子,在年满18岁后都是以向父母伸手为耻,而中国的学校和社会又没有给大学生提供养活自己足够便利的机会,如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这就使得中国的大学生独立意识普遍较差。
南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任、侯惠勤博导认为,辛酸父亲来信说明大学里已有一批这样的“不孝子”,再多的批评都不如行动起来给大学生补上情商教育这一课,他呼吁南京的高校行动起来,就辛酸父亲来信开展讨论,让学生也有师德标兵的评选权,并把学生评选结果公布在网上,用以此形成的压力督促教师们强化育人意识;并总结育人教师典型,表扬先进。
两位学者都认为,这个社会什么时候能把德育工作者当作常规军,而不是消防队或救火队的话,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就有希望了。(据《现代快报》;作者:李学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