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艺术还是为票房?
金像奖和金马奖虽然都属于评委奖,也都是华语电影非常重要的奖项,但在评选标准和取向上却有着很大的不同。金马奖主要是专家评奖,评选的标准以影片的艺术性为主。从近年评奖走势来看,该奖已走上反主流影片路线,标新立异的成分较重,像《蓝宇》、《金鸡》、《榴莲飘飘》等影片的获奖就是最好的证明。而金像奖一直以奥斯卡为榜样,坚持商业性与艺术性结合的原则,其获奖影片更具代表性和大众化。因此,像《蓝宇》这样描写“另类群体”和“边缘人”故事的影片,获大奖的可能性极小。而有些影片虽然艺术性很高,但是市场的冲击力较小,也很难有所作为。
《十面埋伏》和《新警察故事》没有入选也在意料之中,注重艺术性的金马奖自然不会看中,去年的吴君如凭《金鸡》获得金马影后,而今年张学友又凭《金鸡2》获最佳男主角提名,也再次印证了金马这些年的“口味”。在大家纷纷看好梁朝伟和刘德华的“帝”位之争时,同样不能忽视了张学友,因为他才是最符合金马奖风格的。
是失败还是成功?
已经走过了41个年头的金马奖,其一直力推艺术片的精神也是华语电影界的一种流派,但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台湾电影却是每况愈下,已经到了十分不景气的地步。不可否认,电影业的奄奄一息与各种电子媒体的兴起及娱乐多样化有关,但关键还在台湾电影本身。随着台湾大举放开,外部电影进入台湾地区电影市场,台湾电影出现了严重的危机,怪不得台湾电影前辈李行导演曾说:“我们现在很悲惨。”这种危机部分源于台湾电影界成员本身格局太小、不思进取,台湾电影工业及创作者拒绝与世界接轨,蛰居在封闭的井底、眼界狭窄。香港导演王晶说,台湾影评人大骂商业片,骂得所有导演都改拍艺术片,令台湾影市彻底死亡。论点看起来固然有点偏激,倒也不失实在。
反观香港电影的成功之路,将香港电影带入辉煌的作品,无一不是张扬的、风格鲜明的、商业性很强的影片。无论是吴宇森、徐克、王家卫等有着国际影响力的大导演,还是杜琪峰、刘镇伟、王晶、李力持等影响只限于华语电影圈的导演,都在自己的领域中开创了独特的道路,并把自己的风格推到了极致。在演员中,从早期的李小龙,到成龙、李连杰、周润发、周星驰等,也各自开启了一个“流派”,在他们的表演领域中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
是单飞还是融合?
曾经与香港电影并驾齐驱的台湾电影,其实不乏优秀的作品,而在柏林、戛纳、威尼斯等国际影展上,台湾电影获得的好评并不次于港产片,《一一》、《你那边几点》等影片给人的冲击与感动也不比《花样年华》、《榴莲飘飘》少。但台湾电影如果要振兴,融合应该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在注重电影本身的艺术性的同时也要增加它的商业价值,但不能像现在的香港商业片一样一味迎合观众,同时还要继续挖掘和坚持自己的风格,张扬自己的个性。这样,华语电影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台湾和香港电影都进入了一种倒退的趋势,最大的症结在于人才的缺失与风格的丧失。尤其是香港电影,随着吴宇森、成龙、李连杰、周润发等人先后进军好莱坞,香港电影就像被抽筋扒骨,虽然有刘德华、梁朝伟等人力挺,但底气已经大不如前。另外,香港电影虽然以商业片而著称,但却没有最终形成像好莱坞那样的电影大工业,难以形成真正的竞争力。(原标题:“金马”“金像”两重境界命运)
来源:沈阳晚报 作者:盖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