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3日电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近日在接受中共中央党校机关报《学习时报》采访时表示,面对新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和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中国科技界应当做好五方面的应对工作。
路甬祥表示,改革开放25年来,中国的科技事业焕发出新的活力,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对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相比,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中国科技发展的水平还相对落后。
为了推动中国的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充分发挥科技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当前,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在科技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科技价值观和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树立爱国奉献、创新为民的科技价值观,还要树立“以人为本,创新跨越,竞争合作,持续发展”的新的科技发展观。坚持科技创新以人为本,依靠人才,创新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树立创新跨越的勇气和信心,提高中国原始科学创新、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不断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创新贡献;鼓励竞争,加强合作,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科技资源的创新效益;加快建立“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和产学研分工明确而又紧密结合的创新体制,加强创新文化建设,保障科技创新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编制与实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使中国的科学技术真正走在前面。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必须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从总体上部署中国科技发展的重点,筹划中国科技总体布局和体制机制改革;要根据中国国情,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紧紧抓住事关中国现代化全局的战略高技术,紧紧抓住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大公益性科技创新,紧紧抓住世界科技发展的重大基础与前沿问题,突出重点,优先部署,集中力量,力争取得重大突破;要加强制度创新,发挥市场经济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运用市场竞争与合作机制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和效益,加强基础研究原始性科学创新,加强战略高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加强科技产业化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设。各级政府、企业、社会都应加强对科技的支持与投入,将对于科技的投入视为对国家、企业未来的最为重要的公共战略性投资;特别要使企业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从而使企业自觉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体,使中国的科学技术真正走在前面。
三是要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国立研究机构与研究性大学的骨干作用,市场的基础作用和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加快推进建设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以提高国家创新体系单元和系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制订正确的发展战略,构建政策与制度规范,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建立科学高效的宏观决策与调控机制,完善科技评价制度和资源配置制度,提高中国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益;在多数领域继续引进先进技术,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尽快实现引进技术的本土化,在具备条件的重要产业或产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加强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少数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大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占领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科技与产业制高点;尽快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机制,密切产学研之间的结合,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完善市场环境,依靠技术创新实现企业的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创新文化,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创造性。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具有战略眼光和卓越组织才能的战略科技专家和领衔科学家与工程师,建设一批善于攻坚、能够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问题的创新团队;建立适合中国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创造条件,为各类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更大的舞台和更多的机会;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形成宽松、和谐、鼓励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鼓励科技人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在为祖国和人民的奉献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继续吸引并支持广大海外留学生和学者,以各种方式,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做贡献。
五是要加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加强科学普及工作。广大科技人员应充分认识肩负的历史责任,十分珍惜国家和人民赋予的期望和支持;坚持以爱国奉献、创新为民为宗旨;倡导解放思想、求真唯实、科学严谨、协力创新、力戒浮躁、专心致研、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开放合作、自主创新的学风和工作作风;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攀登科技高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做出重大贡献。科技界应肩负起向全社会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责任,推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氛围和良好风尚,并根据时代的要求,建立新型的科学与公众的关系,从公众被动接受科学知识,转变为科学与社会公众的交流和互动,使社会与公众对科技发展享有更多的知情权,从而进一步理解科技,支持科技,参与科技,监督科技,使科技成为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的共同事业。(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