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文/李庆四
2004年10月13日,美国总统候选人布什和克里之间的第三场辩论——也是美国大选前的最后一场辩论,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举行。在此之前的9月30日和10月8日,分别是第一场和第二场辩论。作为考察美国大选情况的中国学者代表团五名成员之一,我在美国直接观看这三场辩论,确实感受不同。
辩论前的“君子协定”
正式辩论开始前,竞选双方代表曾经历了几个星期的磋商,最后达成了长达32页之多的谅解备忘录,内容几乎包括可以想象出来的任何方面。比如,备忘录甚至规定了“出汗条款” 因为谁都担心会陷入当年尼克松辩论时笨拙地流汗的窘境。民主党由于担心室内温度过高会使克里出汗,要求把室温控制在摄氏21度,共和党因担心克里高大的身材会把布什反衬得渺小,而不希望舞台背景灯光过于明亮。
当然,对于主持人的要求也很详细。严格规定双方的时间限制,并使用投掷硬币的方式决定谁先发言。对于观众的选择原则是:他们应是分别倾向于双方但尚未最后做出决定的、人数基本对等的选民。有幸成为观众的人们无不珍惜这样的机会,每次开始前,全场一片响亮的清嗓子声音,为的是辩论正式开始后保持会场安静。
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举行的第二场辩论,是“市政厅式”辩论,观众围绕双方辩论人而坐,而辩论人被允许可以走动到观众身边(第一、三场中辩论人是不可走动的)。据说当年克林顿就是在这种辩论中大显身手,最终战胜老布什的。所以有许多人认为,小布什特别不情愿参加这样的辩论,怕重蹈当年父亲的覆辙。
三场辩论:布什先退后进,克里沉稳老练
第一场辩论主要围绕美国外交政策而展开,几乎一下子扭转了克里自共和党纽约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所处的不利局面(9月8日~10日的民意调查显示双方对比为52%对40%),使其支持率很快反超布什几个百分点。这显然是由于布什在首场辩论中心理准备不足、临场表现不佳造成的。可以用这样一些词语描绘处于守势中的布什:气急败坏、语无伦次、恶语中伤、肚量狭小、尖酸刻薄,甚至还发了脾气,给人留下了糟糕的印象。不过,身居现职总统的布什,时而也能表现出言辞犀利、一语中的,偶尔冒出一句俏皮话,并经常在讲完之后挤一下左眼以示幽默。在第二场辩论中布什的表现大有好转,到了第三场已经有轻车熟路之感了。
反过来,克里的表现就温文尔雅得多,不仅对布什的攻击没有反唇相讥,而且总是显得四平八稳,不温不火,相当有涵养。他紧紧抓住布什在伊拉克问题上所犯的错误进行攻击,指责他发动了一场没有计划要赢得和平的战争,并在全世界疏远了美国盟友。当布什指责克里在伊拉克问题上立场前后不一致时,克里有力地反击道,“我只是在演讲时犯了错误,而这位总统却在发动对伊战争时犯了错误。”
当然,由于克里作为挑战者只能描述自己政府的未来设想,使得他的演讲似乎难以避免地流于“空谈”。但从克里口若悬河的辩论中不难看出20年的国会山生涯已经把他锻造成驾轻就熟的政治家,他的沉稳老练,使不少人都认为他堪当总统大任。
由于布什一场比一场表现得好,而克里似乎始终如一,没有给人以变化的印象,反而容易造成布什取胜的错觉,因为人们更容易注意到由变化产生的不同。布什最大的优势还在于他的强力领导者形象,在民意测验中,大致二对一的比例(58%对30%)认为强力领导的描述更适合布什而不是克里。
布什的支持者一般也较坚决,每次辩论结束,都可以听到布什支持者阵营中“Four more years”(连任四年)喊声分外响亮。绝大多数的布什支持者声称他们是为了选择布什而不是为了反对克里,反过来,在克里的支持者中有一部分是为了反对布什。
由于两位候选人各有千秋,而他们所强调问题的重点也都是事实,他们谁都不能具有压倒性优势,谁又都拥有对方所需要的优点。所以,现在预测下届总统人选很困难,可能也是不负责任的。
不过我的看法是,由于布什在后两次辩论中的表现,使他与白宫的距离更近。10月16日的《华盛顿邮报》在三次辩论之后所作的调查表明,布什和克里支持率为52对48,基本上又恢复到辩论之前的状态。可见辩论对投票结果可能没有太大关系。
大选辩论与选举政治
美国大选被称为有钱人的游戏,耗费惊人。但只要人们能够遵从共同接受的规则,只要广大民众也承认这样的规则及其产生结果的权威性,这样的游戏就成为一种全社会(虽然也许是不得已)的选择。竞选所花费的资金没有一分来自国库。由于都是民众自愿捐献的,他们当然支持这笔开支。何况捐款也是民众关心国家政治生活的表现,更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此外,这些捐款的来历和使用是受到严格规定制约的。
纵观三次辩论,不能不让人感到美国政治民主虽然有时过于讲究形式,但仍不失为比较公平的竞争。回顾总统大选辩论的历史,显然经历了不断进步的过程,过去那种恶语中伤的人身攻击现象在这次大选辩论中基本上没有出现。而且一方甚至不能直接质问另一方,必须经过主持人的同意才能继续反击。在三场辩论中,三位主持人都对双方“发号施令”,纠正他们“越轨”的地方。在第二场“市政厅式”辩论中,辩论人可以走动到观众身边,普通民众能够与国家最高层政治家如此近距离交流,也是一种平等的表现。两位候选人都不敢在潜在选民面前造次,相反,每次回答问题还不忘表示感谢提问人,极尽讨好之能事。
在辩论中,布什这位在世界舞台上呼风唤雨的强权总统,在竞选舞台上却遇到了真正对手,有时居然显得词不达意、力不从心、缺乏自信,真让人感觉他对外是英雄对内是狗熊。但这种“英雄狗熊”之别恰恰反映了美国社会高度的法治现实:没有任何人可以超越法律,威震天下。即使在职总统在竞选期间也不能享受半点特殊照顾。而一旦对手得到本党提名就自动享受与总统一样的安全保护待遇,直至大选结束。
大选有助于选拔优秀人才到最重要的工作岗位。从上一年春天的初选到党内提名,然后进入两党候选人的全国竞选,整个过程历时一年之久。能够脱颖而出者决非等闲之辈,非有一定的体魄、意志、修行、政治智慧和远见卓识不可。
候选人通过大选可以宣传并完善治国方略及施政纲领;又可以了解民意,掌握政策决策主动权。尤其是像美国这样具有巨大地方利益差异的大国,通过大选尤其是候选人面对面的电视辩论这种具有高收视率的全国性舞台,可以有效整合各地区的立场观点,从而起到凝聚社会各阶层团结政治各派别的作用。大选还可过滤和避免不称职者特别是道德败坏之徒混入高位。其实大选几乎成为全国选拔“圣人”的活动。
美国两大政党之间的意识形态差异在日趋缩小。这种本质相同的两党制居然能够把选举游戏玩得如此高超,从实用主义角度看不能说没有其价值。因为即便是虚假的游戏,也要玩得真实。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博士,现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作富布赖特访问学者,主要通过做国会议员助手的日常工作,观察和研究美国立法机构的决策过程)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总第2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