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徐州10月21日电(肖昌琦)今日,江苏徐州楚王陵考古发掘现场再传喜讯:继发现一号和二号祭祀坑后,考古人员又在陵园内发现了第三个祭祀坑。该坑与前两次发现的有所不同,祭祀坑内发现了木质盖板结构,这在徐州考古史上尚属首次。据考古人员推测,坑内可能出土珍贵文物。
三号祭祀坑的发现,进一步论证了南京大学考古队和楚王陵管理处近期利用遥感考古技术,对狮子山附近区域探测狮子山楚王陵附近的确存在大型的穴洞的论断,探测反馈数据表明,楚王陵附近确有贵族陪葬墓,极有可能是狮子山楚王陵主人——楚王的王后陵。该处一旦获准发掘,必将引起全国考古界的关注,也将对研究汉文化提供更加翔实、有力的依据。
兵马俑、楚王陵以及陵园内祭祀坑的相继发现使考古工作者断定:狮子山地区是以楚王陵墓为核心,包含兵马俑陪葬军阵、陪葬墓、寝殿等建筑的一个大型陵园,在这个区域内有可能还有其他未发现的汉文化遗迹。
十月初,考古人员在对二号祭祀坑进行清理时,发现2号祭祀坑为对层结构:上层有一百四十三个兵马俑清,下层又清理出大量的汉代瓦片。这种双层结构祭祀坑的出现在徐州市考古史上也尚属首次。
据了解,二号祭祀坑内的彩陶俑被整取后,考古人员发现距地表一点八五米处有大量汉代筒瓦、板瓦,它们平铺于整个祭祀坑,南高北低。这些汉瓦均为灰陶质地,瓦片上有粗细两种绳纹。其中筒瓦又称脊瓦,形状呈半圆型,主要用于装饰屋脊。板瓦形状呈长方形,微有弧度,其用途与现代瓦片相同。由于汉瓦规格较大,制作工艺较复杂。
坑下层出现大量碎瓦片,考古人员猜测有两种可能:一是祭祀坑的第二层设有象征性的汉代建筑,底部为木质构造,顶部铺设瓦片。由于木质结构腐烂倒塌,屋顶大量的瓦片散落于地,形成了现在碎瓦堆积的现象;二是祭祀坑由后人几次祭祀形成,每一层放置的祭祀品年代不同,越往上祭祀时间越晚。
考古人员在对二号祭祀坑进行清理的同时,发现工地南侧、距离一号祭祀坑几米远的地方的土质与正常土质不同,明显为回填土,并据此圈定了三号祭祀坑的范围。
考古人员经过十多天的发掘,一个南北长约三点五米,东西宽约二点三米的矩形祭祀坑已具雏形,与前两个坑相比,三号坑相对较深。考古人员挖至三点四米深时,突然发现有文物炭化的痕迹,这一发现令考古人员惊喜不已,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地下可能有文物。但在随后的发掘中,考古人员意外地发现这是木质结构的炭化物,由于年久侵蚀,木头已被腐蚀,木质结构在泥土上留下的痕迹呈长方形,长二点一五至二点二米,呈东西走向、有规律地铺于祭祀坑内,每块板之间的距离为十至二十厘米左右。目前发现的木质结构有八块,而考古人员估计整个祭祀坑大约有十五块。这些木板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极大兴趣。随后,他们在坑内东西两侧的墙壁上发现了宽约十至十五厘米的台子,考古人员由此推断这个台子可能是用来放置木质盖板的,以保护下面的物品。这种结构在我市考古史上还是首次发现。此外,在这些盖板上还涂抹了一层青膏泥。据考古人员介绍,青膏泥通常涂抹于棺椁木框四周,主要起到防潮和耐腐蚀的作用。在这里发现青膏泥的痕迹,考古人员估计下面可能有比较珍贵的文物。另外,在清理木质盖板时,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几处红色痕迹,这个发现更加肯定了考古人员的推测:木板下层有“内容”。
另据了解,目前二号祭祀坑已经清理完毕,通过发掘,考古人员发现该坑为对角同步开凿,工艺特殊,这对研究西汉时期石坑竖穴墓的开凿工艺特点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