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杭州十月十八日电题:寻访未失落的民间艺术
作者 林露露
从来不知道,那些因为物候轮换而颓败的落叶也能成为经典,手掌大的梧桐叶被雕成阿诗玛,镂空的经脉一叶叶地组接成传说、人物还有山水意境。
十月杭州,五十多个以活态形式表现的民间艺术借助浙江省杭州宋城景区这个平台向游客展现,举办中国民间绝技大赛。现场八十位艺人中省级以上的工艺大师就有十八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有两人,叶刻、麻杆雕、高梁杆扎刻、大型动物棕编等都是国内绝无仅有的民间艺术。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五十多门项目中,许多绝技都是后无传承,很可能在若干年后成为只能在纸墨间读阅的古老化石。正如大型动物棕编作者寿心产所说:“我的手艺不能养家糊口,但我最担心的不是这个,而是它始于我又灭绝于我。”
寿心产与其他很多艺人不同的是,除了浙江乡下那一亩三分地的责任田,他原本的工作便是编些遮雨的蓑衣卖。由寿心产编成的老鹰甚至可以看出羽翎上的纹脉,综编可以说是他的老本行,但是现场的很多艺人却来自不同行业,有老师、医生、商人,甚至退休工人等。
现场一位专家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原有的农业文明架构下的一切文化形态和方式都在迅速瓦解与消亡。我们现在发掘出来的民间艺术大都是个人爱好,并不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无所谓推广、无所谓继承,使很多民间艺术在静悄悄地湮没。
比如黑龙江鸡西一种传统的老侩舞在艺术家精心整理下却无钱排练;济南“兔子王”艺人周景福如今已经八十高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枣庄石雕艺人张宗元也已垂垂老矣。
浙江省杭州市文联主席、文化局副局长陈一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杭州市为了保护民间艺术,每年划出八十万的财政预算,迄今已经挽救了十多个艺术项目。但是授人以鱼并非长久之计,政府希望可以通过与景区合作,走产业化道路,在展示交流中获得保护,发掘艺术本身的倔强生命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