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月十日电 题:国际原油价格凸涨 中国经济能否承受之“重”?
作者 庄鹏冲
近段时间来,国际原油价格一路走高,在突破五十美元整数关后,仍有加速上升的趋势。最近油价已飙高到五十三美元,甚至有人称将突破六十美元的心理大关。处于调整阶段的中国经济如何度过此难关,渐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经济不能承受之“险”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的原油供需缺口越来越大,并已成为世界原油进口大国之一。经济对进口原油的高依存度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安全的隐患。
自一九四七年至今,全球已经历三次油价飚升。过去的三次油价暴涨都和战争有关,而此次油价飚升与前三次最大的不同则是:需求过旺,原油供给明显力不从心。
此次原油价格高涨最大的启示是:世界原油日渐枯竭,能源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指标,中国迫切需要一个长期的能源战略。
首先,中国急需成立一个强力的能源管理机构,统一部署国家的能源战略;其次,实现能源需求结构的多元化,能源来源的多渠道化,建立能源的战略储备机制,实现能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再次,不断加大能源研究机构的投入,提高基础能源的有效利用率,大力发展并普及新型能源;最后,涉及企业战略与国家能源战略的协同问题,继续鼓励国有大型能源企业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为能源来源的多渠道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降低过度依赖进口原油给经济带来的风险,将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
物价不能承受之“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八月份中国CPI同比上涨达到百分之五点三,是一九九七年以来同期最高涨幅。国家发改委在谈到今年物价上涨时,特别提到国际油价上涨对中国物价涨幅的明显影响。随着物价的攀升,物价成为今年中国的一个热点话题,稳定物价也成为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原油作为基础性原材料,位于生产链的最上游,它的价格上涨必然引起从中间产品到最终产品整个产业链价格的波动,更何况它影响的不只是一、两个产业,而是整个国民经济。
此次原油价格的上涨势必加大下游产品的涨价压力,如果完全放开价格,任其上涨,那原油价格上涨的负担最终绝大部分将落在普通老百姓的身上,其负效应是中国政府和社会大众所不愿意看到的。何况中国目前的CPI已经不低了。
中国经济可借“机”变“淡”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是否过热,需不需要软着陆”成为经济学界争论的焦点,但至今尚无定论。可是,中国经济存在诸如过度投资、利率偏低等问题,却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把中国经济比喻成一锅正在烹制的靓汤,那么加料不科学、火候不合适,势必将影响其最终的味道。就中国目前的状况来说,有专家认为主要问题是猛料下得太多、味道偏重,如能借这次石油危机的“东风”,让它变得更“清淡”一些,那效果将更佳。
经济要更清淡一点,首先多度投资得控制下来,这样原油的需求量自然也会减少;其次利率得按市场规律有所调整,主要目的也是配合控制投资,同时可以缓解目前信贷负利率问题;宏观调控应该更多的使用市场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这样更有利于宏观调控的可持续调整。
世界经济环境瞬息万变,中国经济身在其中,适时而变,将可获得“变则通,通则达”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