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艺术人生》,朱军都未必有今日这么出名。他的出名更多来自他“煽情高手”的雅号———让来他节目的人哭,似乎已经成为了这个节目的一道例牌。不哭,便是失败。我们在最近一期《艺术人生》采访《2046》剧组的片段中,看到王家卫在节目中哭了。可能这会让好多人惊呼出来。然而没有人去想过为什么王家卫会哭,而这种“哭”的意义又何在?
能让一向酷酷的王家卫在镜头前流泪,是因为节目播放了已逝巨星张国荣的片段,王大导看到自己逝去老朋友身前的镜头,有感而发,情不自禁地流泪本是人之常情。但是凭我的小人之心度量,我始终觉得这场“秀”,不过是个圈套而已。刻意的节目设置去刺痛或撩拨嘉宾与观众,逼得对方落泪,而自己则为此沾沾自喜。我不会去怀疑王家卫或者其他人的眼泪是否真实,只会对这种不择手段更接近于猎奇的心理感到恶心。
对于知名度颇高的《艺术人生》来说,这招并不是第一次使用了。该节目在此之前也都一直走“煽情路线”,许多明星明知道该节目会如此,但依然会频频中招。当然其中不乏有人想借坡下驴。但是说实在的,为了达到让嘉宾哭的效果,而绞尽脑汁的这种“煽情”做法,本身有意义吗?
有些事情对于个人来说,有可能是内心的隐痛。在谈话过程中顺其自然的带入会让人觉得可信,比如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或者《名人面对面》,即使哭与不哭都不是该节目的重点,观众依然爱看。相比之下,《艺术人生》过于用心的安排显然已脱离了所谓“艺术”和所谓“人生”的本质。
说起来,似乎现在有不少类似的访谈都在以《艺术人生》为蓝本,彼此都在较着劲,能做到“煽到某某哭”的那个节目就是最牛。这显然已经失去原有访谈的意义本身。其实观众看访谈,更多的是希望通过这种谈话节目去了解嘉宾更接近真实的一面,无论是喜是悲,或者嬉笑怒骂,而不仅仅是一个字:哭。
谈到此,有必要提一下台湾最近异常火爆的访谈节目《康熙来了》。抛去台湾电视节目的尺度不说,至少人家都尽量想办法将嘉宾最真实的一面剥开来给观众看:比如吴宗宪表明态度对张菲不爽,比如林心如默认与林志颖的一段情,又或者张学友演戏以及唱歌的丑事……尽管坊间会对小S以及蔡康永的主持风格各抒己见,但试问《艺术人生》敢把明星最真实的一面———包括丑事、绯闻、隐私摆上台面来吗?可是人家做到了。敢于将明星暴露在公众面前,尽量粗暴的“扒光”他,却又不至于激怒对方,这才算主持人的功力。
相对于粗茶淡饭的芸芸众生,明星的那点人生坎坷又算得了什么呢?虽然他们也曾经“糗”过,但好歹现在都有名有利,算得上是成功人士。试问千万电视机前的观众会对一个成功人士的眼泪发自由衷的感动吗?更何况是在这个偶像已死的年代。
然而,这种虚伪的制造者,却是脱离普罗大众去给所谓名人唱赞歌的节目本身。今天观众或者会觉得你矫情,明天就可能会转台,哦不,当然也会有人依然追看———看你能有几多假。
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超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