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金周”期间,当许多带着近似朝圣的心态,不远万里来到北大的中小学生、大中专学生以及他们的父母想瞻仰一下这所非世界一流大学的风采时,却意外地遭遇了一道冰冷的“闭门羹”———北大行使了它的“产权”,吝啬地拉上了铁门,非北大人不能再进去了,除非你和北大人沾亲带故。(据10月5日《京华时报》报道)
北大的解释是“学校毕竟不是公园”,言外之意就是北大是北大人的北大,让不让你进来,全看我是不是高兴了。但北大不是北大人的北大。它是用纳税人的钱建立和维持的,国家不是刚刚给它拨了18个亿吗?作为一所公立学校,它的产权是属于全民的;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北大以及别的公立大学在本质上和同样用纳税人的钱修建的公园、广场并无不同。因此严格说起来,除非参观者确实影响了教学和科研,除非确实存在安全隐患,简言之,除非参观者影响了北大作为一个公共设施的正常运转,否则北大是没有权禁止任何一个公民入内的。
我想这个原则也适用于包括政府机构在内的所有公共设施。当然,如果你不在北大学习、工作,就不能直接享受北大的好处,但进来看看有什么了不起的呢?要知道,真正讨论军国大事的人民大会堂还允许普通民众登堂入室,神圣庄严的天安门城楼还欢迎升斗小民登临送目呢。“黄金周”时游客的确是多了一点,但采取其他措施“调控”一下就可以了嘛!比如说,可以通过免费派发“参观证”的方式控制一下参观者的总量;比如说,可以规定参观的时间等等。
近几年,关于什么是大学精神的讨论一直很热闹,参加者见仁见智。不过,我一直认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前校长弗莱克斯纳的一句话说得很到位:“大学不是某个时代一般社会组织之外的东西,而是在社会组织之内的东西……它不是与世隔绝的东西、历史的东西。恰恰相反,它是时代的表现,并对当时和将来都产生影响。”——有人愿意来参观,不正是施加自己“影响”的好机会吗?为什么要把这送上门来的好机会拒之门外呢?难道北大真的要放弃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当、对自己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承诺,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吗?(郭松民)
来源:江南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