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年伊始,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的50多名同学,住进了专门为贫困学生安排的“贫困生楼”。尽管宿舍条件较差,但收费低廉,每学年仅为500元人民币(约100新元)。
然而,对于校方为减轻贫困学生负担的善举,社会上却有褒有贬。有人称赞,这是学校人性化管理的体现;但也有人认为,这将加重贫困学生的心理负担。
即使是受惠的贫困学生,也对此反应不一。有学生说,“贫困生楼”救了我的急;也有学生因此感到压抑,因为“它好像成了我们的标签”。
《中国青年报》日前大篇幅报道目前大学校园里日益突出的贫富差距现象之后,扬州大学设“贫困生楼”引来的争议,再度引起人们对这一现象的担忧。
大学是社会的缩影。大学校园两极分化加剧,是中国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的反映。贫富差距之社会病不消除,对“象牙塔”的冲击就无法避免。
不可否认,对于各方面尚未定型的青少年来说,校园贫富差距的加大,对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甚至心理和社会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
但只要引导正确,坏事未必不能变为好事。现实是残酷的。提前认识社会现实的残酷,有助于减轻大学生步入社会后可能出现的“水土不服”。
让“贵族学生”向“穷学生”看齐,不现实,也不符合社会发展方向;让后者向前者看齐,很可能会使“穷学生”雪上加霜。正确消费观念的引导、对贫困生物质扶持力度的加大,只能是隔靴搔痒,搞不好,还会像“贫困生楼”一样,产生负面效果。
高尔基曾说:贫穷是一所大学。
贫穷不可怕,富有并不代表优越。对于校园贫富差距的加大,不必大惊小怪,也不能熟视无睹。培养拥有健全人格的人,是教育者必须面对的难题。
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 作者: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