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频 道: 首 页 | 新 闻 | 国 际 | 财 经 | 体 育 | 文 娱 | 台 湾 | 华 人 | 科 教 | 图 片 |图片库
时 尚 | 汽 车 | 房 产 | 视 频 | 商 城 | 供 稿 |产经资讯 |专 稿 | 出 版|广告服务|心路网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新闻周刊》:地产商与政府的话语权搏弈

2004年09月13日 09:55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并注明摘自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

  本刊记者/陈晓 王晨波

  中国的房地产行业是政府高度介入的一个行业。从80年代末开始,房地产商和政府也在相互依赖和相互博弈中不停变化着角色。在政府收紧信贷和土地供应双管齐下的政策下,房地产业的投资热情和房价却步步走高。有学者发表文章警示:谨防房地产业要挟到中国经济。房地产商的声音甚至会左右到政策的制定。

  “我们一直在争取话语权,政府也在进步着,但并没有实质突破。”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说。

  地产商话语权的演变

  房地产行业是政府高度介入的一个行业。从80年代末开始,房地产商和政府也在相互依赖和相互博弈中不停变化着角色。

  90年代初,北京的地产业从旧城危改开始。1990年,西城区启动了市政府首批危改工程,德宝、甘雨桥、北营房东里等五个小区率先实施危改,拆除危旧房19万平方米,动迁安置居民4698户。如此庞大的工程量,地方政府采取的模式是发展商、政府、个人各出一部分。“这是用发展商的时候,政府对房地产商信赖性较高。”任志强说。

  1993年后,北京市的房地产业开始大量吸引外资。这一阶段,北京市提出的口号是以房地产商带动城市基础设施,依然要依赖发展商去修桥修路等。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说,“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占51%。对当地政府来说,就业是一个非常大的事情。

  房地产商由于对城市建设的贡献,会有更多说话的机会。但这种话语权视地方政府的强弱有所不同 中国人均GDP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存在着10倍以上的差距。“人均GDP6000美元是一种发展方式,500美元是另一种发展方式。”任志强说。如果一个城市的机动财力足以主导它的城市建设的时候,政府通常会表现得比较强势。而在二线或一些小城市中,城市建设需要引入大量的房地产资金,地方政府会听取一些建议甚至给予房地产商更多的优惠政策。

  1994年,深圳万科物业管理公司首创由业主组成的“业主管理委员会”参与小区管理,从而形成业主自治和专业服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被深圳市人大纳入《深圳经济特区住宅区物业管理条例》予以立法。这是第一次将发展商提供的条例修改后,提交人大,最后变成政府的法律(法规)。

  房地产商和政府关系变化的第三阶段始自1998年。北京市不主张房地产商带动城市基础设施的方式,基本改由政府投钱建基础设施。政府对房地商的信赖性降低了,地产商的地位开始弱化。

  地产商的话语权回升似乎从去年开始。潘石屹将之归结为SARS催生了政府透明。“非典让全国上下都在反思,我们能不能有知情权。新一届政府也更强调听取民意。”潘石屹说。发展商的声音开始在行业话题中崛起。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18号文件的产生。非典过后,121文件和最高法院关于房地产的司法解释横空出世,让以依靠银行资金发展楼盘为主的房地产商措手不及。但随后在任志强为主的房产商力推下,工商联邀请众多房产商齐聚一堂,写出一个报告上报给国务院。随后出台的18号文件认为,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且发展是健康的……

  但力主促成此事的任志强仍认为,这并不表示房产商在与政府的谈判中拥有话语权。

  最大利益的瓜分者

  政府通常通过地租与房地产商发生联系。政府在地租利益里分为两部分:一是现金地租;一是实物地租……现金地租通过房地产法中规定的土地出让金实现,实物地租是通过地方法规实现的。如北京市政府规定旧的居民委员会办公场所由政府建,而新的由开发商按一定比例建。虽然居民委员会属于政府职能部门的一个分支,但房地产商不得不执行。“税收,实物地租,现金地租加在一起,每一万元的房价中政府要拿走9000元。80%~90%都被政府拿走了。”任志强说,“过去政府拿的比例比这还多,要交55%的所得税。建设费是18%。企业自留的不足8%。

  接近1:9的利益分配是不同类型的开发商要共同面对的。但在政府不断变更的游戏规则下,“出身不同”的开发商又有不同的命运和生存之道。

  我国两次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都运用了限制土地和信贷两项手段。从2002年7月颁布的11号文件,到2004年3月追发的71号令,都一再重申以土地招标挂牌拍卖的方式取代土地协议出让。

  大部分有政府背景,获得土地容易的开发商,急于脱手手中囤积的土地,以免在8·31大限后,被迫因无力开发吐出土地,鸡飞蛋打一场空。

  而对有钱无地的“资本家”来说,这却成了他们获得土地的机会。潘石屹津津乐道的是,两次宏观调控,让他得到两块地。1993年6月,以2.7亿元从任志强手中得到了一块地,成就了他在北京发展房地产事业的基石。而这一轮宏观调控,他再次从任志强手中拿到一块地,成就了他的SOHO。在众多房地产商对宏观调控捶胸顿足时,潘石屹却要感谢宏观调控。“没有它,任总不会与我鸡蛋换粮票,把这么好的一块地给我。”

  不同类型的房地产商在不同的政策中得益或者受损,但如任志强所说,中国地产业是政府高度介入的产业,地产开发商只能在政府所制定的市场游戏规则下投资、开发、建设、经营。而政府为这个行业所制定的游戏规则,则决定了房地产开发商的好坏。“如果说,房地产开发商是坏孩子,制造了这么多遗留问题,那么一定是政府指使纵容的结果。”任志强这样认为。(实习生来建强对文章亦有贡献)

  2004年9月13日出版总第196期中国《新闻周刊》稿件

 
编辑:德永健】



  打印稿件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每 日 更 新]
- 中国赴日留学人员人数累计达到九十万人
- 台"陆委会"副主委:江陈会对两岸关系具重要意义
- 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抵台湾 参加学术研讨会
- 国产新舟60支线飞机成功首航 飞行平稳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当选阿塞拜疆总统 得票率为88.73%
- 九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绑架 大使馆启动应急机制
- 证监会:城商行等三类企业暂停上市的说法不准确
关于我们】-新闻大观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