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头一回参加普查。”46岁的许桂玉说。从8月1日开始,这位退休会计一直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八千平社区,和摆摊的、开店的打交道,忙着“经济普查工作”。
这是中国第一次在全国范围里进行经济普查,全国普查的标准时间是12月31日。
这次首先选取了北京、四川、浙江、吉林四地进行试点。笔者昨天从北京市经济普查领导小组获悉,自8月1日开始,北京市率先进入清查登记阶段,目前已完成近70%,清查工作接近尾声。“要想普查出一个准确的数字,很难!”普查员许桂玉说,“我接触的商户中,无论赚钱的、保本的,还是赔钱的,在普查中,他们大多说自己赔钱,说自己赚钱的,也要补充说,只够养家糊口。”
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全国经济普查办公室副主任李强谈及普查数据的准确性问题时说:“统计数据是社会的温度计,比较敏感。统计局的任务就是通过科学的统计方法,从假的东西中间提炼出逼近事实的一部分。”
由于本次经济普查首次把以前的工业、第三产业、基本单位三项普查合在一起,再加上了建筑业普查内容。如何确保普查统计数据的准确,成为各界关心的问题。
普查员:遭遇入户难,担心统计数据缩水
和许桂玉同组的普查员刘秀英说:“最难调查的是个体商户,他们数量多,经营业绩也很隐秘。”“我们去的时候,他们躲着我们;我们只能好言相劝。态度好点的商户,随便说个数字给你;态度不好的,干脆不理你;有的一户,我们要跑两三趟才能拿到一些数字。具体数字准不准,我们也很难说。”许桂玉说。
对于普查得来的这些数字,做过多年会计的许桂玉告诉记者,她并不怪这些个体户,大家都不想在别人面前“露财”,即使有钱也说自己没钱,但是能反映出我们工作的不到位。
她说,“如实申报普查资料,真实反映经济全貌”是这次普查的口号。但是如何保证“如实”申报?“作为普查员,我们只能尽最大努力劝说被普查对象,力争说服他们,拿到尽可能真实可靠的数据。每一个被普查单位的数字都很准确,是不可能的。普查结果肯定是保守的,可能有些缩水。”
普查办:三层程序把关,确保误差最小
北京市经济普查办公室综合组张继斌认为,许桂玉遇到的情况,不是普遍现象,不会影响整体普查数据的准确,更不会影响普查之后的宏观经济决策。
他表示,此次清查实施了三层把关。首先是一线普查员的清查。普查员从应聘者中挑选出来,并经过较专业的培训,可基本保证第一轮清查数据的准确性。
其次,专业统计人员,对普查数据进行分析,结合工商部门的统计信息以及最近几年的数据,对可疑数据进行处理,集中“过滤”可能有误差的普查数据。
最后是全面普查工作。要对被调查对象的培训与填表,从大局上保证普查数据的基本真实。
对于部分普查员“入户难”的问题,张继斌表示,他们已经联合公安部门组建了一个特别小组,专门对付那些恶意破坏普查进展和不配合普查工作的人。
如何做真实可靠的经济“温度计”
8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组长曾培炎在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要确保经济普查数据的真实可靠。
李强表示,这次全国经济普查,首先施行“超级汇总”的方法,就是部分重大投资项目不通过地方越级上报;也有一些核心企业要直接上报到国家统计局,这样也可以避免来自地方行政单位的干扰。
另外采用平衡法,就是将从各方面、不同地方得来的数据汇总到国家统计局后,进行综合平衡和宏观评价。这些数据不是简单地相加。
他说,在统计上不能看单个现象,经济事务间都有内在联系,比如经济增长了,那么财政收入在哪里?
李强说,通过这些方法得到的数据,基本真实可靠。“可以做到八九不离十,可以用于宏观决策。”
(稿件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单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