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重庆八月二十一日电 题:三张老照片见证小平川剧情
中新社记者范卉
在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邓小平与重庆”图片展展馆里,有三张照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三张照片,一张是小平一九五七年接见重庆川剧院院长周幕莲,一张是他一九七八年接见重庆川剧院和成都川剧院演职人员,另外一张是一九八三年邓小平接见川渝两地川剧演职人员的合影。
“这张有我跟小平一起的照片,就是我提供的。”说起这段往事,五十八岁的国家一级演员、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许咏明一脸自豪。
川剧是川渝文化一大特色。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各地声腔形成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语言生动幽默,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变脸、钻火圈、藏刀等绝技更是为川剧平添魅力。
邓小平一生与川剧结下了不解之缘,坊间流传他曾说过一句话:如果不看川剧,就不怎么懂得文明。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在重庆主政大西南。在一次给西南服务团干部的讲话中,他说:“四川人跟川剧是水乳交融,血肉关联的。你们到四川工作,如果不看川剧,不懂川剧,不爱川剧,甚至于看不起川剧,那你就跟四川人民缺乏共鸣、缺乏交流。”
一九五七年,川剧院赴京演出。川剧表演艺术家夏庭光告诉记者,当时,小平担心影响群众看演出,一直等到灯光熄灭以后才悄悄来到座位上。直到演出结束,演员们才知道原来刚才小平也在看演出,一下子沸腾起来。这一次,留下了重庆川剧院老院长周幕莲与小平的珍贵照片。
一九七八年,邓小平复出后的第一个春节就和川剧折子戏一起度过。连看了三晚川剧后,小平说,这些戏完全可以公演,广大群众都可以看。从这一年起,文化大革命中被禁锢的古老剧种、优秀历史剧、传统剧重新回春。
“小平对川剧的热爱,反映了他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关怀和对文化遗产的尊重,正是他给中国文艺界带来了又一个春天。”夏庭光说。
一九八三年,四川省组织成渝两地的优秀川剧演员进京,向关心爱护川剧的邓小平等领导汇报演出。时年三十七岁的许咏明,有幸和老川剧艺术家同台献艺。
“当时,好久没看川剧的小平提出一晚上要看七出折子戏。考虑到他年纪大了,团里决定将每出折子戏的时间压缩到半小时,只留最精彩的部分。”许咏明回忆说。
“关键时刻我却偏偏出了错!”在《辕门斩子》中当配角的许咏明登台后有些紧张。
“主角樊梨花一段词还未唱完,我就大喊‘回营!’幸好樊梨花反应快,一个手势就将我挡了回去!”回想当年的失误,许咏明至今深感遗憾。
演出结束后,满面红光的邓小平健步走上舞台,与参演人员一一握手并合影留念。当看到许咏明这批年轻演员时,小平连连说好:“咱们川剧事业后继有人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