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五一黄金周里,北京的各大商家赚得盆满钵满。然而,此前被炒得火热的“零关税港货专卖区将在五一亮相”的消息却没了下文,最终还是错过了一年中最重要的商业旺季。CEPA自今年1月1日实施以来,已经过去4个多月时间,北京还没有一家零关税港货专卖区开业,到底什么原因导致零关税专卖区在北京“雷声大雨点小”呢?
招商陷入困境
丰联、蓝岛、赛特、中复是北京首批被确定为设立零关税港货专卖区的商场,但记者昨天分别走访了这四家商场,却没发现一家商场鲜明打出“零关税”的招牌。一位某商场零关税专区项目的负责人告诉记者:“零关税专卖区不但短时间内没戏,甚至还有夭折的危险,主要原因是商场在招商中遇到了预料之外的困难。”
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90%的香港品牌都在内地设有生产加工厂,根据规定,这样的产品是不能享受零关税待遇的,另外的10%尽管是香港原产,但厂家只想在内地寻找代理商或加盟者,可商场是不会承担这样的风险的。“商家与厂家之间的利益诉求点不能一致,导致零关税专区的搁浅。”这位负责人如是说。
据了解,目前丰联广场原来准备开办上千平方米零关税专区的计划已经基本停滞,而蓝岛、赛特等商场零关税商品的招商,推进也十分缓慢。
香港服装品牌MISSK北京地区负责人王小姐在此前举行的香港时尚汇展推广会上也告诉记者,他们品牌的服装目前基本上已经在内地生产,所以并不能享受零关税待遇,而作为厂家,他们更希望和商家在品牌方面进行合作。
另外一位某品牌中国区的代理人告诉记者,他在内地做生意多年,现在国内的代理商制度发育还不完全,服务港商的配套措施还没有明确,一些香港的贸易、管理机构没有同步引进,“我不敢贸然投资”。
重新认识CEPA
今年年初时,北京几大商场将建立零关税港货专卖区一度成为市场上的热门话题,那时无论是媒体还是经营者都把CEPA和零关税画上了等号。将近半年的时间过去了,人们对CEPA的认识已经发生了转变。
那位在商场专门负责建立零关税专区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当时他们商场很想利用CEPA这一机会做一些商业运作,比如开辟零关税港货专区。“我们当时的想法甚至说有些幼稚,现在对CEPA已经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在CEPA刚刚到来时,大多数人对于CEPA究竟是什么、能带来什么并不了解,在商家眼中这只是一个不能错过的商业概念,甚至有商家想借CEPA的概念扭转经营颓势。事实上,很多香港产品多年以前就实现了内地化,如班尼路、MISSK、谢瑞麟等品牌都成功地进入内地市场,所以有没有CEPA对他们的影响并不大。
这位负责人表示,现在他们已经放宽了思路,希望引入一些符合CEPA规定的国际品牌,即实现了香港本地化生产的国外产品,这些商品会比从其他国家进口要便宜很多。他认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CEPA商品,因为这既可使消费者享受到了零关税的好处,又享受到了高品位的国际产品。
拓宽合作领域
据了解,截至目前通过北京口岸入关进入北京市场的真正意义上的香港零关税商品只有两笔(TSE品牌服装),减免关税不过区区万元,市场反应也是平平。由此看来,零关税商品并不会给消费者带来太大影响。
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阎立刚在北京首批零关税商品通关时曾表示,CEPA不仅仅会带来零关税商品,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内地和香港两地之间在服务业、商业等多个领域的合作,而商业也不应该只关注零关税商品,可以与香港企业在多个领域展开广泛合作。
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尽管根据CEPA的规定,有273个税目下的4000多种原产地为香港的商品可以享受零关税优惠,但它们并不能涵盖人们生活必需品的方方面面。申请零关税的商品除了要满足原产地为香港的条件之外,还必须在香港本地增值30%以上才有资格申请原产地证书。所以,并不是什么商品都可以享受零关税政策。此外,原产地香港商品关税减免的幅度平均为10% ,而减免的关税部分,商家却并不一定会让利给消费者。比如服装、珠宝等竞争相对激烈的行业,经营者可能会将减免的关税全部让利给消费者,而其他一些行业地位稳固的企业则可能把减免的关税纳入企业利润,而不是降价。
香港贸发局香港总部助理传播经理陈静雯则表示,为了配合CEPA的实施,香港贸发局已经在北京举办了两次时尚汇展,为内地和香港企业在生产、销售、特许经营、市场推广等多个领域都提供了沟通的条件。
业内人士认为,北京应该利用CEPA的机会,逐步实现与香港之间贸易的自由化,在WTO的冲击还没有完全显现的时候,以此作为加入WTO的“热身”,以适应即将到来的全球贸易一体化。
(稿件来源:京华时报,作者:王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