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把为期一周的“五一”劳动节长假称为“黄金周”,开始于2000年。其目的有二,一是聚集民众休闲时间,为民众出外旅游提供方便;二是刺激经济,扩大内需。
从当年的情况来看,确实达到了这两大目的。也正是从2000年开始,不仅出外旅游人数迅速增加,而且经过几年的发展,出外旅游逐渐成了民众休闲的一种重要方式。
但是,这几年,随着黄金周一次又一次到来,黄金周的效用与需要性,似乎受到了越来越多质疑。特别从今年“五一黄金周”一开始,网站上对“黄金周”的质疑更是无可复加。
当然,对于这些质疑,中国政府也该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计算一下“黄金周”是收益大于成本,还是成本大于收益的时候了。不通过经济学的分析,是无法得出合适的结论的。
正是在这种分析的基础上,如果是前者,那么以行政的方式让“黄金周”延续下去也没有什么不可;如果是后者,政府就应该或是采取一种替代的方式(如带薪假)。我们应该对这种“黄金周”进行更多的反思与检讨,并对这种人为地把假期聚集在一起的方式修正。
黄金周已经推行几年了,喜欢或愿意出外旅游的人,多已到过不少自己希望去的地方。但由于旅游网点的拥挤人多,旅游途中艰辛,人们对外出旅游兴趣逐渐减弱。
据调查,目前北京有半数以来的民众在黄金周并不愿意外出而留在家中。还有,不少外地的民众,把黄金周看成了回老家“亲情度假”好机会。
可以说,如今的黄金周,人们选择的休闲方式从旅游、健身、读书、游戏到“亲情度假”,各种各样,而最初那种扩大内需的目的的效用基本上淡化。
黄金周让社会所要承担的最大成本是,一年三次的黄金周,让整个社会的正常的活动完全停顿了下来。如政务系统停止办公、金融市场停止运行、新闻媒体停刊与停播等。
首先,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内经济基本上与国际市场接轨,国际市场的变化需要及时地反映到国内市场上与经济活动的交往中来。
中国实行黄金周,自然与国外通行的惯例无法接轨,给与国内有关的国际活动带种种不便,更可能让国内的企业丧失各种好的机会。特别是全球24小时运作不断的金融市场,国内市场停止一周的运行可能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估算!
其次,黄金周的推行打乱了正常的政府工作秩序。不仅民众与企业不能够在正常的工作日到政府相关部门办理有关的事务,而且政府部门也无法以正常次序来推广各种政令、获得种种政府所需要信息。
尽管黄金周的假期是把前后临近的周末假日集中起来实现的,并没有真正增加人们休假的时间,但是无论是假期前还是假期后的工作面上的负效应十分明显。
在假期前,一则不少人为了安排好假期间的休息,总要花去不少时间与精力;二则把工作时间安排在平常的休息时间,不仅有事的民众无法立即改变以往的习惯,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也由于假期即将开始而大打折扣。
假期后,由于假期间的影响,工作人员一上班也无法立即恢复正常工作效率。而这一前一后的负向影响,使得有近十多天无法正常有效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这种工作低效率的成本完全要由整个社会来承担。
来源: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作者:易宪容